1 探讨对象本探讨受试来自某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包括两名教大一、大三精读课的教师(T1 和T2)和他们的学生。两名教师均获硕士学位,职称为讲师和副教授,教龄分别达 11到 24 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访谈的 5 名学生(S1,S2,S3,S4,S5)来自被观察的两个班,任教班级人数分别为 22 和 24人。2 探讨步骤完成本探讨经过了三个阶段 :首先,探讨者对两位教师的自然课堂教学分别进行了3周的课堂观察和录音,每人 6 节课,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共 12 节课(每节50 分钟)。T1 讲授的教材是由程幼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T2 使用的教材是由杨利民主编、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其次,在课堂观察期间,对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大约 20~30 分钟的追溯式访谈,主要内容是回顾教学情景与对母语使用的自我认识 ;同时,探讨者对 6 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师使用母语的态度和感受。最后,将课堂与访谈共约 13 个小时的录音进行了转写(借助转写软件 F4),并同课堂观察记录一起作为略论数据。3 数据编码与略论为比较母语使用量,转写完数据后探讨者计算了两位教师母语和英语使用的字数。整理出包含母语的话语后,对其目的判断是根据 Mackey, Oliver 和 Leeman(2017 :45)对话语的界定,即话语至少具备下列三个特征之一 :(1)出现在一个语调调型中;(2)由停顿限定 ;(3)构成一个单独的语义单位。探讨者通过反复阅读转写数据将母语使用话语进行了分类(de la Campa & Nassaji,2017)。此外,另一位有经验教师对 20% 数据进行再编码后,两位编码者信度一致性达到 92%。本探讨采用定性与定量略论结合的措施,母语使用量是通过对转写文字进行字数统计,目的与认识的数据来自整理的课堂记录、录音和访谈部分。 四、结果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