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Pick to: emphasized in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cultivation, and from the vocabulary, syntactic, pragmatic, semantic association, mad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elaborated on the correct us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摘 要: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从词汇、句法、语用、语义联想等方面做了两种语言的对比,阐述了文化导入教学对正确应用语言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
0 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以语言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忽视了文化因素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似乎认为学生一旦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顺利地理解与表达。其实不然,中、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异同。正是这种异同给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造成了极大障碍。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词汇 句法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上的异同必然反映在语言中。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语言的一面镜子。同一词语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如“鼓动”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用于褒贬两义;而“agitation”却是贬义词,因为西方人认为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人是不可取的。又如“保守”一词在汉语中是贬义词,指因循守旧,落后于时代;而“conservative”却有稳健、保留传统之意,无贬义[1]。 (2)价值观念也是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之一。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异同导致对某些词语理解不同。如“individualism”一词,西方人理解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任其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等的钳制”[2]。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因而“individualism”是褒义的;但在中国,个人主义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的错误思想”,明显有贬义。 (3)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其特点是词汇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结构,是一种无形态或缺少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无标志语言。动词无形态变化,句子是通过词汇来表示“时”(如“正在、将要、已经”等)和“态”(如“着、子、过”等)的,即汉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因而在语义搭配上,在表示动作和事物联系上几乎全部依赖意合。而英语则是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数、格等形态变化的有标志语言,并通过这些形态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可以说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中英文句子结构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中文两个独立的句子之间可用逗号连接,无需任何连词,只要意义上有契合之处即可,但英文却不可以—即中文讲“意合”,英文讲“形合”。正如中国的国画讲“神似”,西方的油画讲“形似”一样。 (4)汉、英语在语序上亦存在较大异同,如汉英句子中同时含有地点状语时,汉语中地点状语置前,而英语正相反。又如句法功能上起定语影响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置所修饰词前;而在英语中,修饰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介词短、定语从句等)一般要后置。 (5)汉英在连词用法上明显不同,汉语中常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句子结构,而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现象,如从句中用了because,主句中不再用so,therefore,从句中用了though(al-though),主句中不再用but等。 汉英在词汇、句法方面的异同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其中时态问题就相当突出,英语为母语的人说I spoke toher yesterday时,中国人却说I have spoken to her yesterday.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大量改写句子、英汉互译、对比找异同练习,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逐步克服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真正说出、写出地道、得体的英语。
2.语用 汉英两种语言因其隐含的文化内涵不同,在使用上自然存在较大异同。汉英语用方面的异同是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又一体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语言形式上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只限于词语发音和用词造句等语言知识方面,而对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及怎样表达重视不够。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中西方文化虽有重合部分,但毕竟存在较大异同。如不了解这些异同,在交际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障碍。例如回应别人夸奖时,英美人常用语是“Thank you”。但是,中国人却会谦虚、客套一番,用“过奖,过奖”或“惭愧,惭愧”之类的话予以回应。如直译为英语:“You flatter me.”或“I feelashamed.”就很不得体了。这些完全无语病的话用的场合不当,也达不到交际目的。因此,学习和使用某语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才能保证正确、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知识同时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带有文化内涵的词、句、段、章进行对比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和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及不同习惯。通过对比略论,揭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学习和掌握恰当得体的表达方式,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