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保证学生语言输入的地方,是学生获得可理解的目标语输入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自己多年所从事的医学英语课堂教学近况进行略论,通过对国内外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理论最新成果的探讨,英语论文对目前医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略论评价,力图找出优势与不足,寻找问题根源,探究改善医学英语教学的相关对策,为基础医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积极建议。
关键词:医学英语; 课堂教学; 近况; 教学策略
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化,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之一。医学的进步和现代化越来越依靠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仪器等技术[1]。先进的医学技术很大部分需要我们的医学人才和专家从国外学习后引进推广,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国际交往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影响。 英语在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给医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崭新的一课,那就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生,将来不仅能成为医学专业人才,而且是先进医学知识的引进、发起、倡导者,是既精通医学又懂得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医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地按国家规定标准通过晋级外语考试,能否以外语为基本工具并借助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去掌握世界最新医学信息,能否直接与先进国家医学同行磋商病例、交流学术、获得国际学术地位,是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的诸方面,施教者应系统探讨教学理论,深入探究教学实践,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人的工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外语教学探讨会上指出:“我国当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措施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我国对各阶段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开课较早,课题不少,从中学到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8~12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语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2]这种费时低效的教育状况,让我们不能不对所面临的外语教育进行反思。
1. 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及近况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我们面临的职业医学英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医学英语教育有着一定的专业限制,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多数教师认为医学生学英语,只是为了毕业后能借助词典阅读国外医学资料即可,导致医学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记单词-译课文-做练习的僵化模式。这样的医学英语教学显然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离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甚远。
1.1 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的影响方面:①教师在课堂上的影响还是传统的主导影响,“绝对权威”;②教师的教学措施仍是传授性,而不是经历性;③教学模式依然概括化、单一化,教学活动方式简单化;④教师的教学策略任务化、肤浅化、片面化;⑤教师对外语教学理论探讨尚欠重视。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方面: ①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不是很高,是因为教师没有应用激励手段去“激活”学生;②大部分医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明确,但总是学不好,说明英语教师没有应用合适的措施来培养学生;③学生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外语习得的理想环境。(3)学校教学设施和课外活动等情况方面:①学校的语言教学设施(如交互式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基本齐全,这些设施用于语言教学的机会很少,只是用来进行为数不多的听力教学或是摆样子;②英语教师对课件的研制与开发缺乏科学性,课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与教学目标不太一致,不是把课件的出发点放在教学难点和教学环节上,而是大批量的把书本拷贝到银幕上;③多数教师对现代技术手段认识不够,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和局域网、因特网及远程教学网更是鲜有所知;④学校不能利用课外活动推动外语教学。
1.2 对近况和问题的思考 教学交往的过程是主体间信息的输出、传递、转换、加工和储存的过程,教学信息以何种方式输出、传递,学生以何种程序转换、加工,又以何种策略储存,这都需要教师发挥关键的影响。 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创建一个语言输入丰富的语言教学环境又是成功教学的最重要的表征。语言输入的措施除了教师在课堂使用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模式外,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输入设施和课外所进行的辅助性语言输入活动,都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方面。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与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规律不相符合的,它们是导致医学英语教学诸多弊端的重要根源。而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的基本矛盾在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结果。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体认识与人类社会历史之间的矛盾。这便产生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并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客观要求与儿童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教学要求的思想结构与儿童习惯的思维措施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的体系与学科的结构之间的矛盾等[3]。这一基本矛盾便集中表现为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由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4],我国的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就是以此为定势,禁锢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发散思维。 现代教育科学探讨表明,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传递、加工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社会文化感染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交互影响的过程。从认知方面看,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问题,即可接受性问题,与学习的能力有关,属认知范畴;从情感方面看,涉及的是学生要不要学、愿不愿学的问题,即乐于接受性问题,与学习的动力有关,属情感范畴。现代教学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