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用“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其用法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分法,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些许端倪。在上面的例子中,“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为“Can/Could I use your phone?”,说话者只是发出了这样的一个信号,或者是发音的行为,而他的“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什么呢,或者说目的是什么呢?而最后的“取效行为”(perlocutionry act),即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在上面的话轮中,我们可以把 A 和B 当作搏弈的双方,双方所处之地位强弱不等。A之目的要 B答应其请求,但是不能预测B 会做出怎样的答复; 根据George Yule 的观点“:在日常的社交过程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总是考虑到他们的个人形象,也就是能保持自己的体面。”因此使用“could”不会使 B 从心理感到咄咄逼人,非要肯定答复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为自己留了退路,保留对话交流双方的面子。
四“、could”的委婉意义和教学 (一)“could”的一般委婉含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如前文所述,受传统的作用,学生一般还是孤立,单调的记忆“could”一词的用法,只知其委婉,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委婉,在何种情况下该委婉,在何种情况不该委婉。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骗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笔者主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放映下列幻灯片,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让他们理解什么时候委婉,怎样才能委婉: A:上级军官和下级士兵的相互回礼 B:长辈和晚辈的对话 C:日本人使用敬语和自谦语的情形 D:剧本开场白 E: …… 通过这样的图片,学生就对心理距离的推远和拉近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在通过某些剧本的开场白,再次强化心理距离的拉近,同时自然而然的对心理距离的推远做了再次强化理解。 最后学生就能切切实实理解,在“Can/Could I use your phone?”中,对话交流双方各自不同的心理动态和地位,让他们从理性思维上再次达到一种升华。
(二)“could”委婉含义的拓展 前面从语用学的角度对“could”一词的含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寻了使用该词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距离。但是出了这一简单的日常交流用法外,“could”在很多地方都还有很重要的影响。请看下面的例子: A: If you gave me enough time, I could solve the problem(.假设结果) B: I wish I could have date that girl.(表示与现在相反) C: It could be better to stay here. (表示可能,推测) D: I could go out 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