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体裁对比略论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上的应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国大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常常受到母语的作用,这给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文章提议将“体裁对比略论”的措施运用到英语写作课堂上来。通过略论英汉作为母语的作者就同一体裁写出的英语篇章,以及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分别用母语写出的英语和汉语的篇章,便不难找出两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化上存在的异同,使学生掌握英语写作图式(schemata)。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写作英语作文时有意识地避免来自母语的作用,尽量按照英语的规范写作。

关键词:体裁对比略论; 英语写作教学

一、引   言

中国大学生在用英语写作阐释性或略论性文章(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常常结构比较松散。文章的开头并不直接接触主题,要等到大段的铺垫之后才姗姗来迟(Matalene 1985.参阅Conor 1996: 38),或者间接点题,或者干脆就没有论题句。段落之间缺乏一条主线,有些内容与中心议题联系不大,文章读起来有种跳跃感,仿佛缺乏逻辑性。也许,衔接手段的省略是导致文章缺乏连贯的一个原因,但更能反映文意贯通的是各个段落与篇章主题之间是否相关联,因为衔接手段的应用是为语篇的连贯服务的(Beaugrande& Dressler, 1981; Brown & Yule, 1983, Stubbs, 1983;Tannen, 1984, Richards et al., 1985; Crystal 1985, 1992.参阅苗兴伟, 1998;左岩, 1995)。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将“体裁对比略论法”(Swales, 1990; Connor, 1996)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就同一体裁的汉英篇章以及母语是英语和汉语的作者分别写出的英语篇章进行略论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写作要求和表达上的异同,避免按照汉英习惯去构思英语作文的习惯。

二、理论依据及相关探讨

“体裁对比略论法”是将“体裁略论”(genreanalysis)和“对比篇章学”(contrastive rhetoric)两者进行结合的产物。这样做更能满足学习英语写作的中国学生的需要。因为通过这种措施,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中不同体裁的写作措施(体裁略论),还可以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就同一种体裁写作时的差异(对比篇章学),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写作模式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本节介绍这两个概念的来源、含义,并回顾人们在这两个领域中取得的进展。

(一)体裁略论的内容语篇略论的内容重点放在主--述位结构、新旧信息的分布以及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Halliday &Hasan 1976;黄国文1988)。其次才是建立诸如“问题--解决”或者“主题--限制--举例”等语篇的宏观结构(Hoey, 1983; Crombie, 1985.参阅Swales,1990)。体裁略论是建立在语篇略论基础之上的单纯略论篇章结构的理论(秦秀白,2017)。它注重对某一体裁的篇章是否符合写作规范或称篇章图示(schemata)的略论。如Swales (1990)就科研论文这一特殊体裁进行了细致的略论,指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是由三个“语步”和若干个下属“步骤”组成的(Swales, 1990)。体裁略论理论尤其适合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某一特定体裁的写法,如英语阐释性篇章的写作规则,为二语、外语学习者从宏观上掌握英语写作提供了新的措施。体裁略论法强调篇章的宏观结构内容。vanDijk和Kintch(1983: 189)指出能够标志记叙文在宏观结构上连贯的有这样几个要素:话题(topic)、主题(theme)、梗概(gist)、结局(upshot)或观点(point)。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提到的每个要素都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或者可以由读者概括出来。然而,不管是话题、主题,还是梗概或者结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息息相关。可见,文章的是否连贯与其各个部分讲述的内容是否围绕同一个主要议题有关。不同类型的篇章会有表示连贯的不同内容要素。阐释性文章的内容要素应该包括标题(title)、论题或论点(thesis/argument)、论据(evidence)和结论(conclusion)。这里,笔者将“标题”纳入文章的宏观结构是因为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前面提到的“theme”相类似。

(二)对比篇章学掌握了英语文章的宏观结构与连贯的联系后,外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母语的写作习惯。通过两者的比较找出汉英在文章布局上的异同,或许可以帮助学生尽量避免按照汉语的思维建构英语作文,达到有效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与英语写作的线性思维模式不同,汉语写作不要求在文章的开头就接触主题,然后加以论证。相反,汉语的思维模式仍然没有跳出“起承转合”的框架(马秉义, 1996: 458; Cai, 1993:参阅Connor, 1996:39)。王墨希和李津(1993)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沿用了一种称之为“隐伏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他们在开头不明确讨论主题,而着笔于远离主题的事物,采用暗示的措施逐步将要说的内容引出。这种方式很合乎我们所说的“起”,但是,在英语作者看来则过于嗦、不扣主题。

三、汉英篇章实例略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