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除了词的本义以外,许多词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民族语言中对应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story在英语中语义范围较宽,除了“故事”这一基本意思外,不同的上下文可以使它有许多不同的词义,比如事件、情形、消息、传说、身世、案情等。相比之下,汉语的“故事”的词义较稳定,涵义范围也窄得多。而汉语的“吃”,除了表示“把食物放进嘴里经过咀嚼而咽下去的动作”外,而下列汉语短语中的“吃”,就无法用英语的eat对译:吃惊(be surprised),吃不消(be unable to stand),吃醋(be jealous),吃苦(bear hardships),吃一堑长一智(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因此,英语学习要能够发现、略论、综合和概括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的“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才能充分理解语言和语言应用的社会文化意义。 2.不同文化背景造成语构异同,即思维异同 (1)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 英语是形合语言,往往以形统神,注重应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如连接词、从句等),每一句话都有语言形式的标记,以达到句子结构上和逻辑上的清晰和分明;而汉语是意合语言,着重内在联系的特征,各个概念之间是靠次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等意义连接起来以达到明晰思路的目的。如雪莱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我们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联系便了然于胸。而汉语表达可以省去if的意思,译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还有像毛泽东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事理逻辑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综合起来就不言自明。可见,英民族重理性,而汉民族重悟性。英语学习者要善于抓住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这一主要异同,充分认知英民族的抽象思维和汉民族的形象直觉思维的特点,就基本上抓住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宏观特征,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2)英语讲究先实后虚,汉语看重先虚后实 英语句子一般是将主要思想和结果放在句首或放在主句里表达,先说结果后说细节,即前重心;而汉语却相反,一般为后重心,主要的观点和信息往往放在句尾,也就是句重心延后表达。所以,英语多采用演绎推理,重略论。英语从句到篇,英语论文,习惯先说要点,后增补外围语层,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推进”;汉语多采用“先摆事实、再讲道理”的归纳式逻辑结构,重归纳。所以,人们常说英语是典型的“直线型”思维,而汉语则是典型的“螺旋型”思维。 然而,在汉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者常具有一个潜在的母语与英语相一致的假设,英语毕业论文,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为标准,下意识地套用于英语语句中,而对某些特定的英语语句结构感到困惑不解。因此,这种“思维异同”要求我们英语学习者应尽量避免母语的这种负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