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学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影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组织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英语论文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教师从课堂的主角变成课堂的导演,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引导、帮助学生的学习为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理解能力进行引导与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知识权威”的形象将被学生的师长、朋友所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一同进行交流、讨论、争辩。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自主面对各种复杂的学习情境,采取不同的认知发展策略,使自己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形成自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所以,建构主义教学既强调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和自我发展,也重视教师及时合理科学的指导作用影响。那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呢? 一、运用式教学 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就知识论知识,进行反复的无休止的模仿性练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果就在教材范围内的死知识点上命题,也许会得高分,如果把题稍微变化一下,那就什么也不会了。略论其原因,主要就是将知识学得太死,不会灵活应用的缘故。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如果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就要改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创设的知识背景下去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整合,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建构并逐渐完善认知结构,达到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让学生利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用自荐或推荐的措施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玻璃,巧妙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学生们做了一回小小的推销员。 二、情境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措施,在讲授基本知识时,教师先把知识点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干巴巴地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率,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情境中感受到情,欣赏到美,激起灵感,打开思路,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关系的,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目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或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革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以《船过三峡》为例,学习课文时,先创设情境,播放缺少解说的三峡风景片,请学生为风景片作解说。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经验经过不断的尝试、学习,最后终于完成新的知识建构--—了解三峡风光特点,感受三峡山奇、水急、船险,并为三峡风光片作了解说。 三、支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本中的知识点由教师一个个分散地教给学生,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关系。既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把零碎的知识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主义理论借用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概念形象地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好比建筑工人修大楼前先要建造一个脚手架,然后沿着脚手架把零碎的建筑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建成完整的大楼。根据这个要求,教师就要先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然后让学生自己沿着这个支架爬上去,把课本中的零散知识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的支架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调控和引导。 四、实例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措施往往忽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把知识点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知识和能力两张皮。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平时要细心留意,认真积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拿出一个实际问题,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带进问题中去,让学生在略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建构起所要学的知识体系。还是以《船过三峡》为例,在揭示课题时,学生利用三峡示意图了解三峡的组成;在学习字词时,学生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料库,自主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利用课件中的板书、图片理解课文内容,还可搜寻网页中的三峡图片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最后借助配乐的三峡风光片完成三峡风光的解说工作。 五、亲历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措施,一般是将某种知识直接传给学生,对直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不大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尽管教师费尽了口舌,但学生不一定能把问题弄清楚。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传授,而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叫他们自己提炼/英语论文出新的知识,并加以整理。这样学生对新获得的知识就能主动地去同化和顺应。长此下去,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学会学习的措施。! ,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