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的成人英语学习者的特点[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英语的语法教学越来越被学习者和教学者们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本文试图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略论我国成人英语学习者特点,借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中国的成人英语学习者要学好英语,必须首先学好语法,至于语法律习的措施可以从传统的教学中作些调整,应用归纳法教学使学员们有目的、有兴趣地、主动地掌握应学的知识。

1.导言
2017年全国硕士探讨生入学考试英语大纲的颁布,考研英语来了一个大变脸,增加了听力测试,取消了语法结构与词汇栏目。2017年高考的英语试题又将“变化多多”,要重“语言交际能力”,不但语言知识部分单项题中语用和情景理解的分量加重,而且听力和阅读理解部分中所选的语言材料情景真实、明确,语言地道,书面表达中所设计的情景真实度也较高。随着高考和考研两根指挥棒的变化,外语学习的导向也从知识型向运用型转变,显然,英语的语法教学也自然而然地被学习者和教学者们放到了次要的位子。但是,考试题型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学习的措施需要进行本质的改变。我们认为,对成年人,特别是把英语作为外语而非第二语言的中国成年人来说,语法律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本文拟根据一些语言学家们关于相关内容的阐述,提出成年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开语法律习,所必须注意的是英语语法的教学形式。

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作用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的观点来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把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作用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对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究,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探讨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所有这些探讨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运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成人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成人学习者不同于一般在校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Krashen等比较探讨不同年龄的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速度时认为“成年人在句法和词法律习的最初阶段比儿童进步要快。”(Krashen,1979: 573-82)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能逐渐赶上成年人,但这足以证明成年人的外语学习往往从句法和词法着手。这一点也可以从成年人的一般学习特点中得到证实。首先,成年人大都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其次,成年人的智力、抽象思维能力发达,使他们有能力进行推理和概括语言规律。第三,成年人注意力更为集中、恒心更加巩固,自我意识能力强、学习目的性明确,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学习语法规则,有意识地使用它们。第四,成年人的理解力、联想记忆能力和长期记忆能力较强,记忆条理非常清楚,只要是有意义连贯的内容,他们绝不比青年人或儿童差。最后,在课堂环境中成年人学习英语要比儿童更快、更好。因为成年人不仅演绎能力比儿童强,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学生,而语法律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需要学习者自己进行学后总结消化,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综上所述都可说明成人英语学习离不开语法律习,而且必须从语法着手;脱离语法律习对成年人来说就等于不用逻辑思维去理解记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