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从文化转向的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
引言 文化无处不及,人类生活受形形色色的文化所管束,所谓高层次文化如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和宗教,民间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生活方式和人际行为,观念层次文化如一个民族对美,罪恶,诚实,时间,工作节奏,决策模式等看法等,它们都是折射文化的一个侧面。然而各地区,各聚居人群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其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异同上,因此跨文化间交流,渗透和交融需要一个谙熟两种不同文化的翻译群体为其充当纽带和桥梁。为此,翻译的存在是源于文化间的沟壑,对翻译的探讨最终也要回归文化,在宏观上确定翻译的文化身份。“文化转向”可以说是对这个学术探讨的回应。它使翻译探讨范式从纯语言层面上抽离,转向研讨文化层面作用和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避免了在真空中讨论文本本身的内在价值。 商务英语是经济学科和语言学科结合的新型学科,以英语为基础,并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则是以翻译学为母体的重要分支,其深刻的文化烙印是不证自明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离开文化而泛谈语言是天马行空,因此离开文化来讨论商务英语是行不通的。再者,商务英语翻译的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从语言本身还是跨文化交际角度,要研讨和发展商务英语翻译相关理论,文化领域是不能避而不谈的。然而,当前有关商务英语翻译的探讨多从语言学出发,着眼于一些语言语用的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标准等,当然也有涉及文化异同对商务英语翻译的作用的探讨,但其实质还是从微观上实行个体的文化信息对等翻译,而没有切实把翻译这一活动放到文化这一大背景中考察,对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都加以思考。因此,从文化转向的角度从整体和宏观层面去把握商务英语翻译的本质是非常有必要。
一、文化转向的由来及具体表现 20世纪60年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阶级系统探讨和文化内涵重申审视的文章,文化学也因此初露端倪。到了70年代,以以色列学者佐哈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多元系统论,把翻译和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起来。尽管该理论并没有摆脱语言学翻译观的翻译探讨,但已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文化转向的雏形。直到1990年,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合著之作《翻译,历史和文化》的问世标志着文化转向论的诞生。 文化转向翻译观特别强调从不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去等值转换原文和目标语。此外,文化转向还对翻译理论作大刀阔斧的变革,如它更注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翻译与译文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联系,更强调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这一性质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信息的转换行为。正如谢天振教授根据西方翻译理论总结出当代译学发展那样:“我们应该把翻译探讨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来探索其传播与接受,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传递行为,翻译者应该更加注重其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在译入语的社会文化中的宏大作用和影响。”[1]
二、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的探讨近况 随着国际贸易来往更加频繁密切,商务英语的国际通用语言地位越发显著。而商务英语翻译作为国际间商务活动的必要环节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国内的商务英语翻译的相关探讨有了阶段性的发展,但仍不乏不足和局限的地方:(1)理论探讨的角度较窄,普遍的商务英语翻译探讨都选取语言学为切入点,如符号学,语用学,修辞学等,对翻译文本的词语,短语,从句甚至语篇的翻译探讨深入。但是部分这类的文章译例重复,且探讨人员并非专业的商务人员,具有较少商务实践,即便具有良好双语操控能力,也难脱闭门造车之嫌,译文相对理论化,缺乏实践的检验。 (2)微观技巧类探讨远远超越宏观理论性的探讨。纵观商务英语翻译领域,文章题目以“…的特点及翻译”,“…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比比皆是。 探讨人员都倾向从翻译内部看待翻译这一现象,如翻译技巧,翻译标准等,注重如何应用翻译技巧来正确专递文本信息,而很少从宏观上把握商务英语翻译这一活动,如把商务英语翻译放到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和探讨,研讨文化等外在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作用。其中当然也有不少涉及文化因素的商务英语翻译类文章,但其重点仍然在于翻译措施上,只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进行研讨,因此还没有偏离微观探讨的界限。[2]
三、文化转向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词,短语,句子或语篇,而是文化,“翻译即改写”、“翻译即操纵”,注释、评论、选编等都是“改写”,“改写”就是“操纵”,可以操纵文学, “操纵”文化。[3]从某种程度上翻译是赞助者、译者、评论者操纵读者、操纵社会的任意行为。文化学派以殖民时期,殖民者如何通过翻译对被殖民之间经济侵略和文化霸权为其理论支撑,因为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通过翻译进行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并重新塑造殖民地区的文化意识等。与此同时,文化转向更强调译者而不是作者的意志。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享受更多的自主创造性,根据其所服务的文化进行翻译活动。面对承载着异域文化的异域文本输入或承载着本土文化的本土文本输出,译者是要将异族文化或本土文化进行淡化还是明晰化的处理,是要凸显个中的文化异同还是隐去文化冲突,这都是取决于译者的立场和态度,归根到底就是取决于译者所服务于的文化。[4]如果译者是服务于本土文化,他可以有意识的保留和突出本土文化,而将异族文化尽量的本族化,反之亦然。因此文化转向提倡使用诸如“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弱化和强化的不平等之间的交流。[5] 国际间的商务来往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而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囊括在文化这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大概念下,所以商务英语翻译更是一种文化活动。透过翻译可以实现隐藏在翻译背后的人为主观意识,如实现本土文化的输出,异族文化的输入,新文化的本土化,新旧文化的趋同等。一族文化的强大必然折射在其经济,政治,权力等领域强大,因此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是上帝之手,翻译活动则是其手中的泥巴,按这不同的文化需要,重塑各国间文化局势。如中国著名品牌“海尔”的翻译,根据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理解,海尔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大海,在中国文化中,大海是胸襟博大的,正如海纳百川;大海又象征着集体,每一颗水滴融入大海便不分彼此;大海又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摇篮,年复一年的奉献而不求索取。因此海就象征着海尔集团的文化,海纳人才,众志成城,服务大众的精神。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说海尔翻译成Ocean更能为外国人所接受和理解,然而海尔并没有采纳这种翻译,而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拼音翻译Haier。因为译者有意识地在国际上树立一种中国文化,也就是说把中国的地道表达强加到外国文化中,而不是在外国文化中找出一个功能,信息对等的词进行转换,译者要让承载着中国文化的Haier品牌独树一帜,而不刻意化异求同,以博大众的接纳。这样国外人一看到Haier就能联想到中国的文字文化和品牌质量等。因此,翻译服务于文化,这就是翻译的在大背景下的一中文化身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探讨同样也可以沿着这条道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