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加入WTO,中外公司都面临着商务广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商务广告的翻译问题。本文论文范文从民族文化的相异性着手,研讨了商务广告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和修辞手法。 【关键词】商务广告;英语翻译;民族文化 1、商务广告翻译与民族文化 在翻译商务广告时,译者需要有效地、恰如其分地把握广告受众群体的文化品味、习俗、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例如,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奋斗、冒险精神,以追求自身的魅力,所以英语广告往往注重个性化。比如西方的香水广告,经常使用“seductive, dangerous enchantment, sexy”的字眼,以刺激消费者,不熟悉西方文化就很难理解。又如,我们所熟知的国内商标,如康师傅、同仁堂、全聚德、红豆、太太、统一、娃哈哈等,这些商标连同他们的产品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销量更是可想而知。原因何在?只要稍加略论便不难看出,它们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吃了“康师傅”面条会想到健康强壮;看到“同仁堂”会想到药店里仁义满堂;“万家乐”、“全聚德”“娃哈哈”“太太”让人感到这些产品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吉祥;“红豆”使人想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统一”正是反映了向往幸福,英语论文,维护和平统一。这些广告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正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也很难引起共鸣。 商务广告翻译应尽量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成功的广告翻译能使产品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取得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心理认同。比如,宝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探讨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企业名称P&G(Procter&Gamble)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企业主要经营日用品。10多年来,宝洁企业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国名字都是广泛调研后产生的。现在无论是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抑或是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Zest激爽、Pampers帮宝适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 2、商务广告翻译的“忠实”与“变通” 在商务广告翻译中“,忠实”和“变通”并非水火不容的两个对立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大量实践表明,商务广告翻译的“忠实”准则只是相关于原文的内容而言,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对其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恰当的、灵活的“变通”处理,有时甚至是彻底的“改头换面”。如UPS快递企业的广告词“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被译成“UPS--—殷勤有加,风雨不改”。这条译文可以说几乎找不到原文句子结构形式的蛛丝马迹,但原广告词的精髓仍然在译文中得以保留。如果照字面译成“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责任感的服务”,不但没有广告的味道,还让人读着拗口,其宣传效果可想而知。而一句“殷勤有加,风雨不改”既浓缩了原文的思想精华,又以简约的表达形式让译语目标读者过目不忘。 再看几例在我国已深入人心的英文广告的中译文: 1.(NEC电气企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原文:Empowered by Innovation. 2.(Samsung企业)领先数码,超越永恒 原文:Taking the lead in a Digital World. 不难发现,译文在词义、语义和风格上与原文的“对等”都被不同程度地打破,译者在努力“保存原文的基本信息”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创造性手段对其表达形式进行了较为自由、灵活的处理,使译文从目标读者角度看比较地道,可读性等同甚至超过了原文。如,例1)和2),这两则广告中译文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对偶的四字结构”的句式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汉语里的四字结构可以说取之不尽,且常常因其“言简意赅”“寓意深长”而被一些广告文化人用于广告写作和翻译上。然而,像这样的四字结构在英语里鲜见少有,为达到简短精练的表达效果,英文广告经常使用短语代替整句,或大量使用简单句、不完整句、无动词句、省略句等。例1)NEC电气企业的原广告语“Empowered by Innovation”就是一个简单的分词短语,它却将这家企业“不断进取,重视创新”的特点表述无遗,译者借用汉语里常用的口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对它进行翻译,既是“忠实于”对原文的理解,又符合汉语广告表达的习惯。 同样的,在商务广告翻译的汉译英实践中,亦不乏用“忠实”与变通”的辩证统一准则作指导思想的例子。大家熟知的茅台酒的广告语:“茅台一开,满室生香;国酒茅台,渊源流长”,被译为: Maotai—a vintage liquor A VIP treat which diffuses the finest aroma A national favor that won 1915 diploma (Originated in 135 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