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系具有学科交叉性和人才培养复合性的双重特性,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英语系有着明显的异同与区别。有学者认为,“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由三个学科(语言、商务和跨文化)的理论、知识和探讨措施等交叉融合而成。”(王关富,2017)商务英语系的人才培养不是依赖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通过具有复合背景的师资、复合型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商务英语系毕业生应该具有较为宽泛的职业适应性,这些特性创造出商务英语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能力和竞争优势。但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层面,商务英语学科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复合度应如何协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商务英语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形成与发展?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实现上述目标?本文拟从商务英语系的学科定位来论证“多元互融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我国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建立
我国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明显加速,当前国内多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商务英语的学科理论基础,构想理论框架体系,形成了以下四个自成一体的构想:翁凤翔(2017)的“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构架”,林添湖(2017)的“商务英语学科的逻辑体系”,张佐成(2017)未以体系自称的“商务英语话语探讨”和曹德春(2017)的“基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翁凤翔和林添湖都将商务英语学科的探讨重点放在商务英语教育,翁凤翔(2017)鲜明地提出“商务英语学科主要探讨商务英语教学,其次探讨英语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被使用的规律”。林添湖则以国际商务学科与英语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作为逻辑起点,以商务英语教学全过程的运动状况及其规律为探讨对象,提出商务英语教学的“四体”与“五环”,即双主体、受体、客体和载体,需求略论、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措施与测试,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最后到达商务英语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逻辑终点。张佐成构建了英语与商务交叉形成的三个探讨领域:商务话语探讨、商务行为探讨以及人才培养探讨,他以商务话语作为探讨重点,将 Tony DudlyEvans 和 Maggie Jo St John 于 1998 年提出的七种商务话语类型,即电话、社交、演说、开会、谈判、信函写作、报告写作进行了详细的略论。张佐成(2017)指出“:商务语言与商务实践融为一体,不讲商务实践的语言使用不是真正的商务话语。”曹德春(2017)认为上述的三个商务英语理论体系都将“语言”与“商务”纳入探讨范畴,并且都偏重“语言”,所涉及的“商务”分量不够,针对一直困惑商务英语学界的“偏语言”还是“偏商务”的争论,以商务沟通学为理论依据,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将国际商务沟通作为共同核心,涵盖英语语言教育理论、国际商务沟通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国际商务理论四个子系统的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综上所述,我国商务英语理论体系尚在发展与建立之中,尽管当前提出的四种体系在探讨视角、探讨范围各有侧重与不同,但显然学界在两个核心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1)将商务英语学科定位于外国语言学与运用语言学属下的分支学科;(2)商务英语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英语和商务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共识关于商务英语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商务英语系“多元互融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与专业设置、职业略论与课程设计、教学软硬环境的开发与教材开发、教学实践与管理、教学评价与改进、人才培养特色与途径、师资结构与队伍建设等要素。商务英语系宗旨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从事涉外商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法学、政策以及业务操作技能,能从事涉外商务管理与服务、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等技术型、运用型外语人才。该专业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并重,两者相辅相成。目前,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单一型”外文人才转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当今英语的内涵已涉及与英语相关的所有领域,不再局限于“英语函电”和“外贸英语”等狭窄空间,而扩展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经济、技术、文秘、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和跨文化交际等在内的完整的英语交流体系。要进一步拓展英语教学空间,加强对英语系学生计算机运用、文电处理、经济、金融等知识培养,扩展英语系学生知识面,打造复合型英语人才。为此,建立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能与目前的社会需求接轨?商务英语系的人才培养不是依赖单一的学科知识,商务英语学科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复合度应如何协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化地采用“英语/商务”的培养模式,在“英语”和“商务”两方面平均用力,或者简单叠加,甚至为了加强“商务”而削弱“英语”,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始终把“英语”放在主导地位,语言是外语人才的突出个性与特色,丧失特色就丧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生命力,商务英语系人才也就会失去社会竞争能力。我们认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在基于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略论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通过“语言与商务”“课堂与公司”“校内与校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四个维度的交叉网状融合来共建人才培养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效复合。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四个维度的复合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不是商务与英语在课程上的简单叠加,这种多元互融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构建。1.构建语言与商务能力交叉融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坚持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与国际商务情境相融合、人文素质培养与涉外交流实践相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国际商务背景下语言交际能力和商务能力的同步交叉培养。2.创建“CEN 混合式”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依靠课堂(Class)、网络(Net)和公司(Enterprise)三方融合的教学平台,在资源运用上,英语论文,主张灵活运用网络、公司、课堂等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主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课题型活动与必要的记忆、操练相结合;在交互方式上,主张面对面语言交流与运用网络交流相结合;在教学重点上,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整合在学生个体对自我认识不断扩展的过程中。3.体验式→嵌入式→开放式逐级推进,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与产学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和建设、学生实训实习的培训以及实训平台的搭建等方面与公司开展密切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五大贯通,即“学校与公司贯通”、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贯通”、教学方式“教、学、做贯通”、教学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贯通”、教学团队“教师与实践专家角色贯通”。第一层为“体验式”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通人力资源创设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商务英语系的职业工作环境、方式与内容。第二层为“嵌入式”平台,与公司合作,安排学生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交易会,安排学生阶段性参与真实的工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英语论文范文,同时应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设备和网络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和实训平台,使学习和实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层为“开放式”实践教学与产学合作平台。面向社会,吸引公司、教师和学生多方参与,最终创建开放式的多元学习和实践环境,在为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开放式的实践平台。4.引入公司,多元共建评价考核模式。公司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师、生、校、企”四元主体间平等交流、交互沟通,突出教师、学生在评价和考核机制中的中心主体地位。评价中强调具体意见及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强调主体间的沟通和协商,公司专家考核与学校教师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标准与公司工作标准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