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以来,当前已进入了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据了解,2017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突破4000 亿美元,双边政府间高层经贸洽谈日趋频繁,公司间合作交流日益增多。在东盟 10 国中,越南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面向东盟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呈现逐年迅速扩大的趋势,英语论文范文,双边经贸发展潜力巨大。在中越两国经贸联系不断发展的局势下,两国人民的接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对外语工作者来说是件常事,只是人们不注意而已,例如,阅读外文小说、观看外文电影、电视剧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我们与外国朋友、外籍教师交往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在对越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的了解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 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有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会被视为无礼。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异同,如果我们仅仅掌握对象国的语言,却不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交际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些文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在对越商务活动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不稍加注意就会使双方产生误会和误解。因此,关于对越商务人员而言,要求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了解和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对越商务活动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一是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 二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笔者分别从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两个方面着手,选取若干在对越商务交际活动中的常见例子,来进一步阐述中越间的文化异同会导致的误会和误解,强调对越商务活动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一) 语言交流1. 称呼语。越南人在称名道姓时,一般在正式的场合才称呼全名,而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往往只称呼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中国人则习惯称呼别人的姓,例如: “阮文安”先生( Nguyê~n VanAn) ,越南人称其为“Yng An( 安先生) ”或“Anh An( 安先生、安哥) ”,中国人则会称之为“阮先生”。再者,下级或晚辈称呼上级或长辈时,越语中通常要在句子的最前面加上对自己的卑称,如: “Em chào th{`y / c a.”( 老师好! ) ,句中的“Em”即对自己的卑称,而现代汉语称“老师好! ”即可,无需加对自己的卑称。另外,在越南语中,当称呼比自己年纪小的、联系亲密的朋友时,可在人名的前面使用“bác”( 伯伯) 、“cu.”( 老人家) 、“chú”( 叔叔) 等尊称以示亲密。但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是没有的。对越商务活动中,正确使用称呼语,能增添友好的气氛,拉近双边的联系; 反之,称呼语使用不恰当,则有可能会引起双方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成为商务谈判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2. 应答语。越语的应答语也非常讲究,当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应许时,必须要用“V{ng a.”( 是) ,“ Da.”( 是) 等词,口吻要比较严肃,以示下级、晚辈对上级、长辈的尊重; 当上级向下级、长辈向晚辈应许时则可用“_”( 哦,噢,喔) ,“D”( 哦,噢,喔) 等,口吻随和,表示平易近人。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上级对下级或下级对上级应许时,则都可用“噢”、“哦”、“啊”等语气词,长辈与晚辈之间也如此,应许词的使用没这么严谨。因此,对越商务人员能否正确地应用越语应答语,可以视为判断是否尊敬越南朋友的依据之一。用词不当往往会导致对方的厌恶或误会,导致越南朋友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为商务谈判带来不利。3. 汉越借词。20 世纪初以前,越南人都是使用汉文和汉语的语法来写文章、信件和书籍,虽然后来使用拉丁化的拼音文字来进行书写,但在现代越语的词汇中,仍有超过 60% 的汉越借词,即汉语被借入越语中并长期地使用。为此,很多中国人认为,越语中的汉越借词多,掌握越语实为容易之事,其实不然。在众多的汉越借词中,有些汉语借入越语后,有不少词的意义被引申了,词义发生了变化,如: “th`ng kh垼n na.n”( 坏蛋、无赖) ,“kh垼n na.n”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原意是“困难”,但借入越语后,引申为“无赖、坏蛋”,如果不了解词义变化的话,很容易理解错误; 又如: “dáp ú’ng”( 适应) ,英语论文题目,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原意是“答应”,借入越语后引申为“适应”的意思,若是直译成“答应”,则完全不通了。由于越语中存在大量的汉越借词,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译员往往喜欢使用汉越借词,一般来说不会产生错误,但有时候用汉语的思维和逻辑去套用,则有可能会发生歧义、错误。如:越语“my~ph{?m”,该词在现代越语中是“化妆品”之意,如果套用汉语的本意去理解,“my~”为“美”,“ph{?m”为“品”,则该词很容易被误解为“美品”,如此一来,使人无法理解“美品”这个词到时是什么意思; 又如: 咱们平日里吃的“白粥”,按照汉语的思维逻辑,“白”译作越语是“tr'ng”,“粥”译作越语是“cháo”,如果我们将“白粥”直译作“cháo tr'ng”,则闹大笑话了,越南人完全不懂其意,“白粥”一词在越语中的正确表述应为“cháohoa”。很多汉语借入越语中词义发生了变化,甚至在被借入之后构成了另一个新词,如果不善于观察和积累,就很容易在商务洽谈过程中闹笑话。( 二) 非语言交流1. 服饰搭配。越南女士出席正式场合时一般要穿越南国服( Ao dai) ,她们通常会搭配木屐。木屐,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从服饰的搭配上来看,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没有涵养,甚至对人无理。其实不然,由于越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夏季长,炎热,女士喜欢穿国服,配以木屐,以显清爽凉快之意。假如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则很容易在商务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2. 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在宴席上敬酒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宴请者要主动向被宴请者逐一敬酒,以示礼节,而且别人敬你酒,你也要回敬。假如别人敬酒,你却不喝,表示你不领情,即使你不能喝也得作样子喝一点或找别人代喝。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有一边喝酒一边猜拳的习俗,另整个宴席充斥着猜拳的噪音。诚然,中国的酒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单纯的喝酒,而是通过喝酒这种方式来增进双方的联系和情感。在越南,从 19 世纪以来,由于深受法国等西方国家文化的作用,越南人设宴款待时,喝酒是随个人喜好或意愿而定的,在不能喝或不情愿喝的情况下,则不能强迫,宴席上也没有猜拳的习俗。当我们与越南朋友用餐时,一定不能在别人不情愿地情况下仍然强迫对方喝; 当别人不愿喝或不能喝的时候,也不要误解为越南朋友不领情或不给面子。我们在了解了对方的酒文化特点之后,交际时就可避免一些误会和笑话。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示自己的热情款待,以此增进主客之间的联系和友情。但是,越南人没有给人夹菜的习俗,他们就不能领会中国人的这种特殊的交流情感的行为。有时候,在越南客人还没吃完碗中的食物的情况下,中国朋友还硬要给客人夹菜,往往会给客人带来不愉快感。越南人设宴款待客人时,点菜不讲究铺张浪费,够吃就好。从这一点来看,越南人与西方人的点菜习俗比较相似,他们觉得倒掉剩饭剩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请客吃饭的文化异同,交际时就比较容易产生误会了。3. 讲话的音量。在对越商务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在宴会上越南朋友(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