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真实性是特殊目的语言测试与普通语言测试的区别性特征。文章将商务英语测试真实性探讨置于体裁的视阈下,引入体裁概念,借助体裁原型的概念,建构测试语境与目标语境特征的桥梁。并借助测试的指导语、提示语和输入等要素,为受试者提供目标语境线索,激活受试者头脑中相应的话语领域,进而实现测试的情景与互动的双重真实性。 关键词: 真实性; 商务英语能力; 体裁; 商务英语测试 一、引言 “语言测试伴随语言教学出现,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薛荣2017)。“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测试发生相应变革”(孔文,李清华2017)。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语言测试也随之进入了交际性语言测试阶段。鉴于交际教学对语言材料和教学中主体互动的真实性要求,“交际语言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措施、手段等都尽可能地复现真实交际的特点”(孔文,李清华2017),语言测试的真实性进入了语言学家探讨的视野与信度、效度、互动性、作用和可行性共同构成的测试实用性模型,成为测试质量高低的基本保障(Bachman&Palmer1996:17)。真实性作为特殊目的语言测试中的重要概念(Douglas 2017:16),是把特殊目的语言测试和普通语言测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Lewkowicz 2017),“是语言测试开发和运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Bachman&Palmer1996:25)。 二、语言测试真实性 真实性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用于区分真实生活文本和教学文本。70年代末,Widdowson出版了《运用语言学探究》(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一书,许多语言教师和测试者意识到真实性并非局限于口头或书面文本自身的真实特征,而应考虑人们对其的实际应用是否真实,区分了语言的翔实性和真实性。翔实性是文本自身的特征,而真实性则是受众赋予文本的特征。在测试领域,很多探讨者早期将真实性与Widdowson的翔实性语言输入相等同,认为测试应该运用未经简化的真实生活文本和任务,强调测试文本的真实生活性。 Bachman提出两种界定测试真实性的观点,即真实生活观和交互能力观。真实生活观认为,测试的真实性为测试行为复现某种特定的非测试语言行为的程度(Bachman1990:301),重视测试的卷面效度和预测效度;交互能力观认为,测试的真实性是受试者个人特征(受试者的语言能力、话题知识和情感图式等)与测试任务之间的互动,互动程度愈强,试题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愈高。 随后,Bachman&Palmer在测试作品中将交互能力从真实性的概念中区分开来,把真实性界定为特定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使用任务特征的一致性程度(Bachman&Palmer1996:23),测试任务与非测试情境中的交际任务拟合程度越高,测试就越真实。 在Bachman&Palmer对于真实性探讨的基础上,Spence&Brown(2017)对其观点进行了扩展补充,在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受试者与测试任务之间互动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之间互动的真实性和评分标准及其运用方式的真实性。 从对测试真实性的解释可以看出,对真实性的解释经历了从关注静态文本,到关注测试任务的语境特征,再到关注测试中的各参与要素。测试的真实性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完全回归现实生活,演变为在测试环境下,测试各要素及之间互动的相对真实性。 虽然,对测试真实性的阐释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笔者认为,研讨测试真实性,首先考虑的是测试实施的目的和意图;同时,必须意识到测试并不是简单的受试者面对试卷作答的外显过程,英语论文,更是一个受试者对测试性语言及信息输入进行加工的心理认知过程;再者,测试中的真实性,受到测试环境、受试者现有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为此,真实性是一个程度高低、而非有无的问题。 三、商务英语能力 商务英语是一种英语与商务学科相符合的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依据Douglas(2017:35)对特殊目的语言能力构成的略论,特殊目的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话语领域)构成。其中的策略能力是对内部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外部语境之间的互动起到控制影响的中介(Douglas 2017:28)。背景知识则通过话语领域实现。 话语领域(discourse domain)是一个与认知图式相类似的认知概念,是在以往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认知框架。在内容详尽性程度、稳定性程度和个人重要性程度三个方面与认知图式相互区别(Whyte 1992:81),如下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