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论文资料库
摘 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针对部分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非英语系学生进行了测试与略论,/论文指出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并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非英语系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  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国际性语言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这门新学科所带来的一系列理论和探讨成果对当前的语言教学产生很大的作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这门新的学科传入我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语教学的实践。当前,人们对跨文化交际学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尤其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已为语言教学关注的焦点。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设计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略论研讨。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概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语言教学一直深受结构主义的作用,但随着后结构主义时代(post-structuralism era)的到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结构框架束缚了语言的教和学,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文化异同对语言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于是,许多学者就语言教学与多元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及教学方案,如Saville-Troike(1978)设计了一个用以指导课堂中教授语言文化的实践指南;Schumann(1978)结合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Pusch(1979)就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个跨文化的训练措施;Tomalin和Stempleski修改了Seelye于1988年提出的语言文化教学七大目标;Byram(1989)重新定义了“文化学习”,并提出实施外国语言文化的新模式和教学方案;陈申(2017)提出语言文化互动综合模式等。
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所提出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各种模式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信息的编、译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指在多元文化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人际间的有效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内容包括语言能力、交际策略、文化意识、心理因素等方面。
随着现代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教学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这一观点已成不争的事实,因此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以外,还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异同的认识敏感度。只有这样,才能得体、灵活地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顺利完成交际活动。
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问题,一些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联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策略能力系统[1];胡文仲指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准则[2];文秋芳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种途径[3]。
在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也都逐渐意识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因为有些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的行为,换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成为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属于很有礼貌的举动,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理解成侮辱人的话[4](P7)。然而很多大学生们却没有足够地重视这一点,认为只要掌握一些外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就可以凭常识、习惯的做法,解决外语学习中的一切问题。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够充分的。为了了解那些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非英语系学生是否也具有相应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与略论  
1.测试措施  
本项测试对象为来自湖北一所大学1999级不同院系的非英语系本科生,他们均通过了2017年1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共66人。测试内容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问题主要测试学生对不同文化为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的了解程度,共26题;另一类问题主要测试学生对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共20题。为了确保每位受试者能完全理解题目要求,超出大纲规定范围的单词都给出了中文解释,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完成考试。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语言理解上的困难或时间不够而引起的失误。
2.统计与说明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受试者四级考试的平均分比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平均分高出11分。(2)受试者四级考试的最高分与最低分分别远远高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其差值分别为18分和34分。(3)从两种测试的标准差来看,受试者在四级考试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相对异同较小,而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相对异同较大。(4)根据受试者在两门考试中所得的原始分,可以得出四级考试成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成绩之间的相联系数为0.376。按照杜诗春所引用的判断相联系数的程度表,我们可以得出受试者的四级考试成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很低[5]。
3.略论与建议  
测试的结果表明整体上学生表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比较弱。就学生的答卷而言,学生关于第一类(主要测试学生对不同文化为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的了解程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接近50% ;而关于另一类问题(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正确率只有35%。可见,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认识很不充分,比如说:学生们关于在课堂上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不自觉地吐舌头、缩脖子这样的非语言行为习以为常,实际上这种行为在英美人看来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与其交际中礼貌准则相违背。
另外,当问及课后向老师提问时的非语言行为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家围在一起听老师讲解很正常,然而英美人却认为这样做是对先于自己提问的人的干扰,也属于无礼的行为。他们习惯于按顺序排队,一人提问时其他人不得旁听,表示对他人私人空间的尊重,而中国人没有体距概念,对拥挤的状态也习以为常。从学生参加两种测试所得的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在四级考试中表现出色并不一定说明他们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者并不成正比。这种不同步状况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在四级考试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测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的作用,加上各类语言测试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测试措施,语言形式即语言的系统知识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测试中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衡量学生的交际能力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以他们四级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尽管有不少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进行过文化教学,但是教师在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主导影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承认,许多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语言系统的知识,就可以具备很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语言的应用还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等等。在暂无文化教学大纲的背景下,教师把文化教学与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相结合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口语课上,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教师可以介绍称呼语等的语用异同,也可以展示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异同,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巧。高一虹在做了“榧子法”教学实验后得出结论:文化不同,会导致体态语的意义、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和场合以及对体态语的宽容度不同;文化不同,甚,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