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一个人将会因其社会、家庭地位而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称谓,其教育、社会联系等背景更为复杂。当前,尽管有一些古代称谓传承下来,但是由于现代人的历史原因和思想变化. 为了追求实用、方便,将古代称谓进行了简化,然而,无论古代称谓传承与否,其均是语言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当前,人们使用古代社会称谓进行沟通,用以表现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谦逊态度,例如:鄙人(I), 愚(I),君子(gentlemen),令尊大人(your father),岳丈(father-in-law),老夫(old-timer),高堂(parents),丈夫(real man),大人(father),吾(I). 其中,鄙人、愚、吾均表示自己,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涵义也不相同,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一种有目的的迂回创造,给予读者无限联想。讲述问题时引入典故,可以激发人们的认知共鸣。为此,典故已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我国历史悠久,若缺乏良好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将很难理解历史典故,甚至不认识较为罕见的典故,更不用说外国人。尽管历史典故的效果很难在英译中表达出来,但是译者永远都不会在翻译过程中放弃,总是会将典故等文学素材统一成一个整体。 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英译为:This may bea blessing in disguise. ———Literally,“Just like the oldfrontiersman losing a horse, who knows but that which seemsa 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如果读者熟悉这个古老故事背后的典故,那么可以很容易理解其意义所在,但是外国读者受限于文化异同的作用,则很难理解。因此,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译者可以省略和原文化相关的曲折故事,直接形象化表达其意义。 (三)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文化意象无处不在,特别是典故、成语、比喻等,文言中动词和短语借助于文化意象,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主观感受和外部客观体验融合在一起,意义深远。 例如: 汝托词悲秋, 吾知汝实为怀春。英译为:Though you make excuses about “autumn melancholy,”I know full well that what ails you are the “yearnings ofspringtime.” 一般说来,春秋代表着不同的季节,但是在本文中的春秋则表示内心中的“悲喜”,以秋来传达作者内心的忧郁之情,让传统的中国文人得到了良好的情感抒发方式,但是在英语中,春秋使读者直接联想到与季节相关的图片,不能够表达文言的文化意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是民族的魂,是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在文言英译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异同导致大量的文化流失,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为此,要求译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素养和学识,完成文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孟洁. 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解读《道德经》的英译[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8~40. [2] 史云燕. 茶学科技论文英译准则及其策略探讨[J]. 福建茶叶,2017,38(8):209~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