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心理学及第二语言教育实践证明,学习动机是引导、刺激、推动、维持学生进行外语长效学习的重要内部力量之一,将动机理论运用导致外语课堂教学当中,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基于此,本文进一步研讨了动机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学生实际外语学习动机情况,提出了几点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多元化学习动机以及如何提高动机强度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外语课堂教学参考。 【关键词】动机理论 外语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外语是21 世纪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而外语课堂教育在培养高端综合性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心理学之处,学习需要、兴趣等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为此,高校外语教师应当将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有机结合,将学习动机理论运用导致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更好适应社会关于外语人才的需要。 一、学习动机含义及学习动机理论 (一)学习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一切行为的原因在于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求知欲和渴求学习的强烈愿望为主要外在表现和,属于人众多行为动机中的一种,按照教育心理学角度,可将学习动机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即学习者本身对所从事的活动的实践需求,无需外界的刺激与诱导。外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即学习者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而产生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实践需求,在一定情况下,外部动机可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此外,学习动机按照其他标准还可分为求知欲、学习兴趣、焦虑等。求知欲是学习动机的基础,源于人类自身关于社会和自然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措施,常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和获取。焦虑是学习动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通过对学习者的情绪进行刺激产生强化或减弱学习动力的影响。 (二)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有许多,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类:① 成就目标理论,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目的以及对学业成就的意义的知觉,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作用因素,正确把握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觉调节学习措施,关于学生勇于进取、敢于钻研的精神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② 强化理论,指能够增强学习者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增强影响,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激励等正强化增进学习动机,惩罚等负强化削弱学习动机。③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行动前关于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过程中的维持学习行为以及强化能激发,关于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有着重要意义。④ 归因论,指人们关于自我或他人的活动及其原因、结果所做的解释或推论,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作用学习者今后的学习行为。 二、 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与学习的联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联系,学习动机能够作用并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反过来,学习又能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二者相互关系,不可分割。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适当范围内,内驱力的增强可带动学习效率提高,但若超出这一范围,内驱力的继续增强反而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史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也表明,学习任务难度不断增加,动机的适当水平将不断下降,英语论文范文,即相较于简单任务,复杂任务的适当动机水平更低。 (二)作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1、内部因素 作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年龄、志向水平、性格特征、焦虑状态等内容,具体如下:① 学习目标,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都将形成独特的经历和认知方式,表现在学习方面,即学习目标的异同性,拥有明确且完成难度适中目标的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持久性均明显优于目标不明确或目标不切合实际的学生;② 年龄,心理学相关探讨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动机在个体中的社会性影响将不断加强,即相较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年龄稍大的学生更在意来自于他人的评价,更希望迎合或满足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期望,相应的,学习动机也更加强烈。③ 志向水平,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用其学习动机形成的直接因素,志向水平高的学生,学习动机明显强于志向水平低的学生。④ 性格特征,个体性格的特征受其生存、成长的环境以及遗传基因等因素的作用,由于经历不同,个体间意志力、兴趣等性格特征往往存在较大异同,导致学习动机形成情况参差不齐。一般情况下,零起点学生学习动机更强烈,高起点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不明显。⑤ 焦虑状态,焦虑状态是指个体在面对陌生任务或不自信的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的状态,是作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据报道,焦虑程度与学生学习动机成正比但与学生学习成绩成反比,即焦虑程度高的学生,往往有更强力的学习动机,但在实际学习却很少求助他人,导致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外部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