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笔者发现,目前的朗读指导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作用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问题一:刻意失真的朗读示范是否有益?
【问题陈述】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听音、认读能力较弱,极易出现“走音”现象。于是,为了追求“清晰”的示范效果,一些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过度地减缓语速、扭曲节奏,导致了严重的失真现象。试问,这样的示范有益吗?
【现象目击】一次,英语论文题目,笔者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在这位教师语速过缓且语气夸张地范读《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Holidays”Part A分时,笔者根据范读的情况,针对性地做了如下摘录:(“/”表示停顿,“▲”表示重读)
1.They visit/their/re/la/tives/and friends,/and eat lots of/delicious/food.
▲ ▲ ▲ ▲ ▲
2. My/fa/vou/ri/te/holiday is/Halloween.
▲ ▲ ▲ ▲ ▲
【略论及对策】显而易见,这位教师考虑到visit/relatives/delicious/favourite/Halloween等词的认读难度较大,试图借助过度减缓语速、变更句子节奏以及分解单词读音等方式凸显这些生词的发音,提供更为“清晰”的示范,英语论文题目,促进学生“快速而高效”的习得。然而,这位教师的“苦心”却导致示范的过度失真:肆意的停顿(如:their/relative/delicious/lots of后面的停顿以及relative/favourite分解式的发音)、泛滥的重读(特别是relative/favourite的发音),使得原本流畅的语流破碎了,原本紧致的节奏拖沓了,原本上扬的语气下沉了(如:visit/relative/delicious),严重扭曲了自然的语音、语调,这无疑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朗读示范时,我们必须保持自然的发音和正常的语速,力求语言的“高保真”。就以上案例而言,教师可预先调整教学内容的次序(先教B、C板块,再学A板块),以消除生词障碍;可现场进行多次重复示范,以强化语音习得;亦可随后安排相互纠错的环节,以促进自我修正,势必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问题二:有口无心地跟读模仿是否有效?
【问题陈述】众所周知,跟读十分有助于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然而,走进平时的课堂,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进行这项活动时,既不做任何要求,亦没有相关提示,更没有任何变化(三年级逐句进行、六年级依然如故),使得学生在跟读过程中一直处于盲目、被动状态。试问,这样一成不变、有口无心地跟读模仿是否有效?
【现象目击】记得有一次,笔者去听同年级组教师的一节探讨课,授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1“Who is younger?” Part A,在略论完课文之后,教师随即宣布:“Now,let's listen and repeat.”并播放录音,不再言语。跟读情况记录如下:(“/”表示录音停顿)
Ben: Jack, this is Su Hai./She is my classmates./Su Hai, this is my cousin Jack./
…
Ben: Su Hai has a twin sister./Her name's Su Yang./
Jack: Really?/Do you look the same, Su Hai?/
…
Ben: That's Jack's dog./Here he is./
…
Jack: He is four./He is one year younger than me./
Su Hai: Oh, I see./So you've got a brother./
整个跟读过程中,学生精神萎靡、状态散漫,根本谈不上对录音进行有意识地模仿,拖沓的节奏、生硬的语调一直伴随始终。
【略论及对策】案例中,虽然学生的语音、语调近况堪忧,教师却并未提醒学生留心模仿;即使文本内容十分简单,教师也仍然采取逐句跟读的方式。关于学生而言,跟读演变成了盲目、机械的“跟着读”,根本不能起到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的影响,这显然与跟读活动的目的大相径庭,与环节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针对这样的近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番思索之后,笔者有了些想法,并借助同课异构的方式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教学片段记录如下:
首先,笔者在跟读前,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个“静听”环节:教师在播放课文录音的同时,借助多媒体呈现带有语调标记的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一边看PPT一边聆听录音,关注语调变化。整个环节,学生只听不读。
接下来的跟读环节中,笔者不仅要求学生不可以看文本,而且按照人物话轮的转换进行录音停顿(如文本中Ben的话语:“Jack,this is Su Hai. She is my classmates. Su Hai,this is my cousin Jack.”虽然有三句话,但只在结束时才停顿一次),特别是在学生跟读的同时,笔者还通过肢体动作进一步提醒学生对升、降调以及重音的关注与模仿。
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静听”环节的设计,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感知语音、语调的绝佳机会,而重音及语调标记的呈现更强化了学生的语感体验;跟读方式的变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极为自然的语音示范,而且促进了学生更为主动的倾听;特别是凸显重音、语调的动作提示,更是极大地助推了学生的跟读模仿。期间,学生屏息聆听的神态、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倾情投入的表现,让笔者深感欣慰——原来,跟读也可以如此精彩。
问题三:停留字面的美读指导是否可取?
【问题陈述】美读,一种可以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读出美感的朗读措施,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鉴于此,美读指导日渐风靡于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然而,部分教师在进行美读指导时,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人物心理的揣摩,仅仅关注文字表面的sentence meaning,而完全忽略蕴含其中的speaker meaning,根本无法体现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试问,这样的美读指导可取吗?
【现象目击】2017年10月,笔者全程观摩了江苏省的小学英语阅读课赛课。其中,有位选手在执教绘本“The king's new clothes”时,呈现了这样一个环节,笔者记录如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细读绘本内容,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