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拓展活动中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宫文胜,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笔者自2017年2月以来,对小学英语拓展环节进行了大量的观察、记录与略论,发现目前的拓展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作用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亟须探究行之有效的对策。
    问题一:缺失人文内涵的“机械操练”是否有益?
    【现场直击】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Part A Asking the way时,安排了这样的拓展活动
    Step 1:教师延续了原文本情境,并呈现了虚拟的地图。
    T: Mr. Smith is going to shopping center and hospital in the afternoon. But he doesn't know the way. Can you help him?
    Step 2:学生两人一组,随意选择一个目的地,然后编对话。
    Step 3:学生交流、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Group 1:
    A: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hopping center please?
    B: Yes. Go along Guangzhou Road and then turn left at the third crossing. The place is in front of you.
    A: Thank you.
    B: You are welcome.
    Group 2:
    A: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B: You can take bus No. 13.
    A: 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B: Five. The bus stop is over there.
    A: Thank you.
    【问题略论】自然的语言情境,充分的语言输出,似乎以上拓展活动无可挑剔。但真的是这样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所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然而,反观此案例,看不到文化的印记,摸不清价值的取向,不触及生活的体验,更感受不到情感的漪涟。充斥其中的只是脱离实际的地图、毫无缘由的目的地、按部就班的语言操练,难道这就是拓展活动应有的“姿态”吗?
    【改进策略】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此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Step 1: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呈现文本中的人物Mr. Smith的请求:
    T: I am new here. I want to visit Nanjing. Can you recommend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and the ways to get there?
    Step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2017版南京市旅游交通地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小组讨论,英语论文题目,确定参观地点、设计交通线路。
    Step 3:小组汇报、展示。(汇报内容略)
    真实的南京地图、鲜活的生活经历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出。此外,无论是在旅游景点推荐时汇集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是从选择交通方式中折射出的鲜明的价值取向,都赋予了整个活动浓浓的人文气息,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问题二:缺乏思维含量的“趣味游戏”是否有效?
    兴许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部分教师在设计拓展活动时,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完全不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语用能力的发展,使得拓展活动衍变成学生“乐此不疲”的“闹剧”。
    【现场直击】有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Part A Halloween时,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活动:
    Step 1:教师和一组学生一起示范如何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
    (现场描述:教师领着学生用面具、黑袍精心装扮,手持水枪、棒子等恶作剧的工具,“挨家挨户”敲门,口中念叨“Trick or treat”,开门人说“Trick”他们便一番作弄;开门人说“Treat”他们便哄抢礼物)
    Step 2: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玩这个游戏,直至下课。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问题略论】《课标(2017年版)》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意味着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和探索,还意味着能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输出。反观以上案例,乍看之下,似乎既有助于学生万圣节文化的体验,又有益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然而,仔细略论,不难发现,整个活动之中,学生只是一味热衷于单调的台词“Trick or treat”;忙碌于恐怖面具的制作及装扮;兴奋于“奖赏”与“惩罚”的体验,却没留下丝毫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有效输出的空间,疏忽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目标语言(Do you like…?Yes, …/No, …What do you need? Ineed…)的应用。
    【改进策略】针对以上案例中的问题,笔者试着引入Prabhu的任务设计理念,即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应关注三种类型的“Gap”:(1)Information-gap,学习者通过目标语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和传递;(2)Opinion-gap,学习者针对某一特定的情境或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感受;(3)Reasoning-gap,学习者利用已知的和有限的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
    Step 1:设置Information-gap,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
    首先,英语毕业论文,教师询问万圣节孩子们经常玩的活动,引出游戏“Trick or treat”。
    T: Halloween is coming. What do children usually do at Halloween?
    S1:The children usually play the game "Trick or treat".
    其次,教师提供每组一份打乱顺序的英文游戏介绍,要求学生通过排序了解游戏措施
    T: Do you know how to play the game? Try to put these sentences into right order.
    最后,学生汇报,介绍游戏步骤:
    S2:First, dress up in costumes.
    Second, take the stick, water pistol or other things.
    Third,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house.
    Fourth, knock at the door and shout "trick or treat".
    Fifth, thank them if you get the gifts; trick them if you don't.
    Sixth, go to the next house.
    Step 2:借助Opinion-gap,强化目标语言的应用。
    首先,教师呈现面具、戏装、水枪、木棍等游戏用的物品,要求利用本课目标语(见下框)分组讨论需要的物品,组长做记录。然后,组长统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