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在外宣材料中应用途径[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0 引言
  外宣材料作为我国对外展现自己的一种载体在对外交流中担负着重要影响,由于中西方在语言特点、思维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许多外宣材料的英译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甚至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外宣材料汉译英的目的在于帮助译文读者准确全面地获取原文中的信息,因此更倾向于以目的语为归宿,尽量减少译语读者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文在略论中英文文体特色的基础上,以《合肥画册》为例,阐释如何在翻译中通过变译手段处理原文信息,从而达到译文的顺畅表达。
  1 中英文体特色及异同
  1.1 遣词造句的习惯不同
  英语外宣材料大多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描述的准确,行文标准语言直白。而汉语则更侧重辞藻华丽结构对称,仿佛用语言的砖石堆砌起一座华美的艺术殿堂。有时为达到修辞效果往往出现语义的重复,为适应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修饰性语句往往可以省略不译。
  1.2 中英文语句侧重点不同
  中文的句法生成是以意驭句,主句并不突出。汉语的句式大体上可以看成一条主题链,这条链子上的多条子句可以共享位于主题链首位的主题,这导致了汉语不重主语只重主题的写作特点。中文外宣材料为了突出重点或增强气势往往使用大量的长句和四字结构,还常常以动词词组的连续铺排来扩大信息量,英语论文题目,而这在英语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在英译汉语的外宣材料时应当突出主句以形成规范的表达形式。
  2 外宣材料英译的三种翻译策略
  通过上文对中英文语言特点的略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外宣材料英译中的要点,英语论文题目,下面将根据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重点讨论由增、减、编、述、缩、并、改这七种变译手段演绎出来的三种翻译策略。
  2.1 理解原文,明晰原文真实意图
  某些外宣材料的原作者受汉语写作习惯的作用,为了追求文采浓郁大量借助辞藻的渲染或句式的排列来达到宣传效果,这在汉语中当然显得行文工整,形意皆美,但如果直译成英语则会给译语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此外,有时候中文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忽略了内容的准确性,这时候译者必须及时纠正原文的失误,提炼出原文的精髓,以一种更为简练的叙述形式将译文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主要的变译手段为缩和改。
  例1:精心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敞开式环城公园,构成了环绕老城、连接新区、水陆相依的独特景致,宛如一条翡翠项链镶嵌于城市之中。
  译文:Meticulous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mprove the water system and maintain vegetation......The open around-the-city park is just like an emerald necklace around the old urban area of the city, forming a distinctive and pleasant view of lands and waters.
  原文中的“水文章”“绿文章”属于典型的汉语宣传语,如果照字面翻译势必会使译语读者一头雾水,倒不如以释义的方式将其改译成改善水系和保护绿化。再者,文中将环城公园比喻成连接新城和老城的翡翠项链,看似优美形象实则犯了基础错误,因为这条绿化带事实上并不连接新城而只是绕老城一圈,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材料时必须详加辨析以免对宣传对象形成损害。
  2.2 虚实互化,体会原文内涵
  由于中英文写作手法上的巨大异同及审美情趣的区别,外宣材料英译时要适当采用虚实互化,即抓住原文主要信息,去除原文的模糊意象,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使语言符合译入语简洁详实的表达习惯,这里主要采用的是变译中的编、并和改的手段。
  例2:风从东方来,潮自皖江起,梦起滨湖城。
  译文:Blessing breezes blow from the east, tides of reform rise in Anhui and the dream of a megacity starts with the lakeshore.
  原文为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并没有对“风”“潮”“梦”做仔细解释,这关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译语读者来说就会形成理解困难。因此译者有必要将这些笼统含糊的词语具体化,也就是化虚为实。此处译者还原了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第],采用增译和释义手段补充了原文的未尽之意。
  例3:邻八百里巢湖,居千里江淮之中。
  译文:Adjacent to the extensive Chaohu Lake and in the center of the broad expanse of Jianghuai Region
  这里译者并没有将“八百里”“千里”直译出来而是采用较宽泛的词语来代替,原因很简单:如果将这些词语直译出来译语读者将完全无法明白其中包含的广阔无边之义,倒不如化实为虚,简单地概括为“广阔”一词。
  2.3 增删补述,减小文化异同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译者作为两种文明的中间人要努力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搭建桥梁。译者外宣材料英译过程中遇到带有明显文化特色的资料时要学会适当调整信息量,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或对材料加以注释,充分利用变译理论中的“增”“减”“述”来吸引译语读者的兴趣。
  例4:合肥用 “商鞅变法”的精神
  译文: As Hefei is carrying out an unprecedented efficiency revolution with the spirit of "Shang Yang Reform”,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Qin as the most powerful state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2,200 years ago.
  商鞅变法对中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但这恰恰是译语读者不了解的,也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播的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扩大信息量,补充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对外移植。
  3 结语
  外宣英译应以目的语为归宿,尽量减少中英文由于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行文逻辑所造成的异同,综合应用变译手段可以有效化解翻译时遇到的读者需求和语言表述之间的矛盾。但是变译理论中的七种手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翻译实务中它们往往是交叠使用的,译者必须仔细体会原文含义,通过虚实互化、增删补述等策略来保障信息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从而将中国及其文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17.
  [2] 贾文波.运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17.
  [3] 伊图译.合肥画册2017.2017.
  [4] 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17.26(1):75-78.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