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现代国际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这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没有听,就不可能有说。提高中学生听的能力,是中学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联系到学生说、读、写三种能力的提高,也是完成中学英语教学任务的关键。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一代代英语教师不断研讨的难题。
一、学会预测上下文内容
听前预测,紧扣与试题有关的内容,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听力预测技能的训练不可缺少。预测的内容愈多,听起来就愈轻松。用英语交谈也是如此,谈论的话题,谈话的场景,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英文语义标记等都可以预测。学生要充分利用各段对话之间的停顿时间,略读一遍题干和全部选项,略论对比各选项的不同之处,英语论文题目,先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选项是姓名、地名、数字、日期等,就要全力抓住这些容易混淆的部分,在听音时注意分辨并加以判断。关于与选项无关的内容,只需听出大意就行,即使有些地方没听懂也无关大局。在听力过程中首先要善于抓紧时间略论听力题目中的选项,选项是理解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听到的材料内容,也可以提示听的重点,因此必须学会在短暂的时间内略论和对比选项的不同之处。
二、抓关键词和主题句
听力理解是典型的部分理解而非全部理解,做不到每个词、每句话都听懂,而要抓住主旨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体内容上,切忌遇到生词便停下来冥思苦想而忽视全文理解。要学会捕捉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根据问题的选项,对听力材料的话题或下文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捕捉关键性的词句,英语毕业论文,争取听录音时使自己处于主动的位置。如:A:At home.B:In a bookstore.C:In a zoo.录音原文:M:What can I do for you,Madam?W:Please show me the book on the shelf.Is that a book about computer?Q:Where are they talking?根据三个选项都是地点,可以预测听力的重点是场所,特别留意特定场合特殊用语,如看医生、借书、邮局等,此题的关键词是“书”,因此答案为B。要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对比选项,预测短文内容及重点后,着重听出关键词及结论性语言,而无须追求逐字逐句地听懂和翻译。
三、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背景文化的了解和自我认同。因此,要提高听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尽可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原则和价值观念等。要扫除中西方文化异同导致的听力障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广泛地阅读,尽可能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也应刻意地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求对所听内容达到更透彻地理解的目的。
四、培养良好习惯,缓解紧张情绪
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提高听力水平非常重要。在听音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听力材料,而是借助汉语先经过“心译”的中间过程,这无形中增加了理解的中间环节,要跟上语流就会产生困难,这种不良习惯只有通过较大量的实践逐步改变。平时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在听音过程中,对听不懂的词或句或不会做的题目就暂时放过,不要耗费时间去苦思冥想,切忌因急躁而作用后面的内容和试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听音时积极、主动,充满信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者的正常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听力水平。因此,保持轻松、沉着的心态十分重要。
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兴趣是学习者学习动机之中最重要的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不言而喻。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采取有 效方式增强学生对英语听力的信心,这有助于学生消除听力时的紧张情绪,是提高听力的关键。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语言讲解和句子略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知识。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用听说贯穿整个课文教学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可以营造课堂的英语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为了提高他们的听力兴趣与积极性,也可以听一些英语诗歌与英文歌曲,英文歌曲普遍具有悦耳动听、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经常收听英文歌曲是锻炼听力的好办法。创造合适的听力环境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正常甚至超常水平地发挥。
成功的听力理解源自听者的语言和背景知识储备,以及有效的听力技能。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听力正确、有效的措施和技巧。但值得注意的是,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刻意的练习和积累,才能使学生的听力水平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