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燕,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310015)。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将要教学时,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关注度会相对较高,而对怎样把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并形成有针对性的环节目标,往往感到比较困惑。这种环节目标的“迷失”现象,是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现象一:环节目标“虚化”,天马行空缺深度
教师不注重措施重过程,措施与过程剥离。课堂教学有温度没有深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的思维碰撞。学生的表达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是天马行空的胡乱猜测。
【案例1】四年级教学PEP Unit 3“My Friends”: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Part B Let's talk句型时,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就是让学生做Guessing game,该教学片段如下:
T:I have a friend. He is tall. He has short black hair. He likes music. He's in our class.(教师做了个手势点了一下全班)Who is he?
S1:He is Wang Tao.
T:No.(笑着摇摇头)
S2:He is Li Jian.
T:No.(教师笑着摆摆手)学生举手非常踊跃。
T:Yes,he is Fang Zhe.(第六个学生猜对了)Now,英语论文题目,I give you another riddle,listen!…
【略论与诊断】 学生就算没有听清楚教师说的话,看看老师的手势,他们也能猜,听不听得懂都没联系。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出发点不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是猜的能力。环节虚而不实,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猜上。
【对策建议】本案例是个复习环节,英语论文,由于缺乏环节目标意识,在教学具体的环节时就会出现整个环节为猜而猜、为听而听。教师不知道该环节的教学究竟该落到何处,也不清楚自己的教学点落在哪里。其实该环节的目标就是在“猜同学”的游戏中,复习学过的知识,看看学生能不能应用。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活动,反馈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那么该环节就可以调整为:
T:I have a friend. He is tall. He has short black hair. He likes music. He's in our class.(教师做了个手势点了一下全班)Who is he?
S1:He is Wang Tao.
T:Really? Can you describe my friend?
S1:He is tall. He has short black hair. He likes music.
T:Now let's look at Wang Tao,is he tall?
Ss:Yes.
T:Wang Tao,do you like music?
S2:No,I don't like music. I like sports.
T:So my friend is not Wang Tao. Who is he?...
这样,这个环节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整个教学环节有效而又有意义。
现象二:环节目标“僵化”,机械实施缺实效
教师在教学时对环节的处理不灵活,加上指令不清晰,环节目标缺乏有效的问题来牵引,导致实施过程很机械,学生无所适从。
【案例2】六年级教学PEP Unit 1“How Do You Go There”:
一位教师教学Part B Let's read部分,随手播放了一段广告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说:
T:I have a video. How many colours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Let's watch the video.
T:How many colours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看完视频老师又问)
S1:Three.
T:Yes. They are…(老师停顿等待学生跟上)
Ss:They are beautiful.
T:No. They are.…(老师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Ss:They are nice.
T:No. They are red.…(老师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有点着急了)
Ss:They are red,blue,yellow.
T:Yes. They are red,blue and yellow.(老师长长舒了一口气)
……
【略论与诊断】六年级学生表达各种颜色完全不成问题,当教师的问题是用“They are…”来引出时,学生就不停地揣摩教师的意图,思维很活跃,但是教师的过程实施却非常死板,答案的唯一性使得课堂僵化。教师的环节目标僵化还表现在以本为本教学,为了导入Traffic lights,生硬地采用广告视频,不会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灵活构建教学环节。
【对策建议】教师应该清楚六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积累了不少的词汇,同时关于句式“They are…”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在设计导入环节时,简洁明了是必需的。如果学生程度很差,老师可以步步为营,但是设计的问题应该有梯度,有层次。建议做如下调整:
T:I have a video. In the video,there are many colours. How many colours? Let's watch.(教师先交代清楚任务,然后让学生看,看完让学生回答)
S1:Five.
T:Right. What are they?
S1:They are red, green, yellow, blue, black.
T:Good.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m? They are…
S2:They are nice.
T:Yes. Three of them can make traffic lights. What are they?…
调整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了学情,提高了环节的效率,同时在师生的互动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关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有思维含量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现象三:环节目标“强化”,喧宾夺主低效能
环节目标一旦被“强化”,就会使得整个过程喧宾夺主,有时候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语言文化的内涵缺失。
【案例3】五年级教学拓展内容:诗歌“In My Village”(小学英语语篇拓展百例)
教师导入诗歌教学,采用的是来信的方式,PPT出示。打开信,老师把“信”的内容读了一遍,也就是“In My Village”,学生阅读“信”后。
T:What can you see in Li Jie's village?
S1:There is a river.
S2:There is a bridge.
【略论与诊断】教师把诗歌当成来信的内容来处理未尝不可,但是既然是一封信,就至少要有信的格式。如果没有信的格式,这样的教学处理就欠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具有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还可能会造成不好的作用。
【对策建议】案例中教师为了设计一个吸引眼球的教学环节,甚至不考虑所设计的内容是否符合文化的习惯。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教师能关注到语言的文化背景,并作如下的调整,效果可能就会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