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俄语中形式与意义的非对称性问题[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提 要:本文试图根据现代俄语语言学中对于句子各个层面的非对称性这一重要理论,对句子形式结构中的主语、意义结构中的主体之间非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句法特征和逻辑语义功能进行探讨和描述,以揭示语言形式与意义非对称性的本质。�
外语论文网
  关键词:主语;形式结构;逻辑语义�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7)06-0032-5�
  �
  On the Asymmetry Problem of Form and Sense in Modern Russian�
  Du Gui�zhi�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and describe the forms, th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he logical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subject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and the one in itsmeaning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of the asymmetry of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entence in the modern Russian linguistic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asymmetrical nature of the language both in form and in sense.�
  Key words:subject; formal structure;logical semantics�
  �
  1 非对称性的语言本质属性�
  从宏观的角度看,语言形式的意义本身是一种认知现象的反映。语言规则的有限性与现实世界表述的无限性,是语言形式与意义的非对称性产生和存在的客观需求,是语言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从微观的角度看,各民族语言在对称/非对称性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异同。这不仅是语言异同,而是一个民族共有的世界图景在语言上的投射,是语言勾画出的该民族对世界概念化的程序和思维轨迹。因此,探讨语言表现出来的各种对称/非对称性,是探索语言本质,重构世界语言图景的重要措施之一。�
  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宗旨是寻找出“有限的句法结构模式”,以便生成无限的意义准确且符合语言规则的现实句子(Телестелец2001:507),这是假设-演绎存在的条件,也是语言学探讨的任务之一。显然,这其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规律性乃是一个颇具研讨价值的探讨空间。�
  在现代句法律理论中,句子被看作是一个多面体,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若干相对独立的分系统的有机组合。(杜桂枝2017:41)在它的结构中,至少同时共存着三个层级结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交际结构。在第一个结构层面上,句子是自足的、独立的,它的所有特性都可以从语言内部去解释。第二个层面的特点是它的内容信息含量,即意义。在这个层面上需要考量的是句子中不同词汇意义的语义功能和它们对构成句子意义的参与程度。句子的第三个层面本身作为话语或篇章的组成部分,存在于语言学内部和语言外因素的具体上下文中。这些层面的多种要素的共同影响才能构成形式、内容和交际结构相互交错且意义和功能不同的统一综合体――句子。不容置疑的是,句子的每一个层面都是句法律中一个独立的领域,具有其特殊的探讨客体和对象,使用对应于该层面特有的术语,遵循其特定的使用规则。按照传统的句法律理论,句子本身的机制决定了句子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句子的每一个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这些特征应该是相互对称,互为条件的。�
  但是,现代语言学探讨发现,句子结构的这些层面并非总是完全对应的,也就是说,句子常常是处于结构、意义和交际层面的各种形式的不对称状态中。正是句子所特有的这种各个层面的非对称性的潜质,才使得我们有可能利用有限的句法规则生成各种各样的句子,用来描绘五彩缤纷的世界,表达人类复杂丰富的思想。�
  在俄语语言体系中,句子形式与意义在宏观上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同的形式结构表达的抽象意义内容却不相同,譬如:Дождь идет. Автобус идет. Все устали. 三个句子的形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主谓结构,但表达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分别描述客观存在中的不同事态:自然现象、事件、状态。另一方面,相同的意义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句子结构模式,譬如:Он грустит. ― Ему грустно. ― Он грустен. ― Он в грусти. 四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各不相同,表达的意义却相同。
  
  在俄语中,微观上的非对称性表现形式很多,但最具特点、最能反映俄罗斯民族语言独特性的,当属句子形式结构层面的主语和意义结构层面的主体之间的非对称性。本文仅尝试对句子的主语和主体之间非对称性的表现形式、特征和功能进行对比探讨。�
  �
  2 对于主语与主体�
  按照句法律的传统观点,对于句子成分略论的学说完全是基于句子结构层面的考虑,通常使用主语、谓语、补语来表示句子的主要成分。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名词一格形式与其他具有主体意义的间接格区分开来。然而,在这种抽象化句法层面上,无法解释其他间接格词形充当主语的现象,譬如,像Она в обмороке. У неё обморок等类似句子,它们在意义上的共性就无法用句子结构层面的术语来描述。为了更准确地阐释句子的意义层面,在现代句法语义探讨中使用了“主体、述体、客体”这样一组逻辑语义学概念。�
  2.1 句子形式结构中的主语�
  根据传统语法律理论,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谓语和补语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在现代俄语句法律理论中,В.В.Виноградов提出的句子述语性关系揭示了形式结构的典型特征,即在任何句子中都存在一个述语核心。(Белошапкова 1989:655)�
  在句子的结构层面上,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构成句子的述语核心。典型的句子结构模式是:N1/Vf 的核心形式,即最小结构模式。在这个核心中,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是匹配性关系,主语并非单方面依赖谓语,而是与谓语相互依存,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依靠谓语体现它的形式(单数、复数、人称等),而且要求谓语在性、数及人称上与它一致。这种关系和特性是句子的其他次要成分和表示主体意义的其他间接格形式所不具备的。�
  在现代俄语中,句子的主语可以由多种形式来表示,在具体的语境中,特别是在无拘束的口语交际中,任何获得名词化意义的词形、词组、成语,甚至句子都可以充当主语:名词一格形式:Музей работает. 代名词:Кто�то поет. 集合数词:Семеро одного не ждут. 名词化的形容词或形动词一格形式:Дежурный позвонил. 序数词的一格形式:Первые уже приехали. 动词不定式:Советовать другим легко. 各类名词性词组:Отец с сыном ушли на фронт. 以及其他形式的句法结构体等。�

  2.2 句子意义结构中的逻辑主体�
  主体是句子意义层面上的主要成分,表示句子逻辑语义关系中述体描绘的行为、关系或特征的发出者或承载者,“它表明述语性特征的所属”。(章玉萍2017:47)按照语言学术语词典的解释,“主体是句子所示的实际情景中行为的主要的积极或消极的参与者”(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7:545)。�
  Альбер Сеше在《句子逻辑结构概述》一书中强调指出,只有当有主体存在时,一个句子才能够成为传递各种不同思想的有效的手段,而且思想的“运动”一定是沿着从主体向述体这样一个方向进行的(Альбер Сеше2003:49)。�
  我们用S表示句子逻辑语义中的主要成分及其称名――主体;用P表示另一个主要成分――述体,其主要逻辑语义结构形式是S/P。现代句法语义探讨表明,主体-述体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客观世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在人类语言的句法层面上的投射。句子的整体命题意义往往取决于主体的一些特性(主动性/被动性;能/否做有意向性行为)和述体的一些特征(行为的有意性/无意性;自发性、突发性、和对主体意识的无依赖性)。因此,主体-述体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使用“主体”这一术语使我们可以区分不同逻辑类型的主体意义及其表达方式,譬如,行为主体、状态主体、存在主体等。在句子的语义略论层面,应用主�体-�述体-客体这样一些术语,抽象出句子的深层逻辑语义关系,表达句子命题的逻辑语义结构。譬如,关于“Андрей читает книгу.”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不考虑句中每一个词的具体意义,抽象出这类句子普遍存在的深层语义关系:“存在一个行为主体,在当前时间点上正在从事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涉及到一个客体”。这样的逻辑语义关系用形式逻辑符号表示为:S/P/O, 转换成句子的结构模式为 N1/Vf/N4(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126-129)。�
  �
  3 主语与主体的对称性�
  主语之所以划归为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因为它始终处在与谓语的相互关系中,承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角色,参与构成句子的述语核心。在这一核心中,主语和谓语处在句法特征的载体和结构本身特征的相互关系中,主语和谓语是所描述的行为、状态、关系和性能的形式化表达手段。�
  语言中使用最多的句子逻辑语义类型是说明句,N1/Vf模式是说明句式的典型句子结构模式。这种句式最直观地反映人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心理过程。而逻辑语义结构形式S/P是人的最基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符合从行为的发出者到行为过程和特征的线性“运动”规律。当N1/Vf句子结构模式与逻辑语义结构形式S/P相吻合时,达到了形式与意义最大程度的吻合。这时的主语等同于主体,构成的句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这种句子的结构模式和逻辑模式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具有的普遍性表达方式,这种对称性显现出语言的普遍性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意义层面上的句子主体与传统俄语句法中结构层面上的句子主语相吻合,主要由名词一格形式充当。在句法语义探讨中,根据主体S的主动性和意向性行为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行为发出者:�
  3.1 S――施事主体�
  施事主体指主体S是行为的发出者,是述体特征P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经过主体S的主动参与,述体表示的行为P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大多是表示人的名词,至少是动物名词。例如:�
  Мы слушаем радио.Птицы летают над домами.�
  3.2 S――非施事主体�
  非施事主体并不说明主体S是消极的,它同样是述体特征P的发出者,不同的是,P的产生不取决(或不完全取决)于S本身的努力,而是取决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影响。我们称这样的主体为非施事主体。这样的主体常与下列动词搭配:гореть,блестеть,сверкать,излучать,краснеть等。在这些词汇的语义中,主体S本身不会发出行为,但主体S是实现特征P和支持P所必需的动源(或载体)。例如:�
  Дрова горят.Снег блестит.�
  在N1/Vf = S/P的句式中,根据主语位置上的词汇语义的不同,句子通常可以表示人的状态和行为、物体特征、行为属性、事件过程等抽象语义概念,完成描述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
  �
  4 主语与主体的非对称性�
  如上所述,在俄语中,主体的主动性由句子中占据主语位置的名词一格形式体现出来,表示独立的行为和运动。而主体的被动性特征及性能通常都是借助于间接格形式表达出来。从语言的“人文中心论”角度出发,承载句子的述体特征P,是逻辑主体S的一个重要语义功能。同时,这一类主体还具有特殊的语义-句法功能――表明主体S在事件结构中的中心地位,表示某种客观上独立存在的或想象中独立存在的人和物。�
  在俄语中,主体在逻辑语义中的这种中心地位通常是通过间接格意义表示的。在句法结构上的典型特征是:它与述体之间构成的并非主谓关系,而是一种独特的句法-语义搭配关系,表示主体的被动性、行为的无意识性、不可控制的状况、性能、经常的或暂时的特征等。�
  在传统的句法理论中,主语永远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而能够表示句子逻辑主体意义的间接格形式大多都是次要成分。间接格的形式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因此不能进入句子的述体核心。这是逻辑主体与形式主语的最大差别,构成了形式与意义的最明显的不对称性,也是外国人学习俄语时遇到的极大困惑和难点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严格区分句子的形式层面和意义层面,厘清主语与主体这两个术语在不同层面上的意义和功能。本文根据主体在句子意义层面上所承载的功能语义特征,将主体S划分出以下几大类型加以描述,以揭示其与形式结构中主语的差别。�
  根据主体S的句法表现形式及与述体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我们可以划分出五种主语与主体不对称的情况:�
  4.1 S――状态主体�
  4.11 在传统语法中,第三格的名词或人称代词通常被划定为状语成分,而状语成分是不能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的。但是,在句子的逻辑语义结构中,该成分表示各种不同状态的主体意义:�
  1)表示主体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能否实施某种行为或表现出某种状态。�
  Ему присуща беспечность.Ребенку свойственна доверчивость. �
  2) 表示主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特点:此类句子中多使用带ся动词形式,并常与否定语气词 не 连用。�
  Hам сегодня не работается.Мальчику дома не сидится. �
  3)表示主体的身体状态:�
  Ему не здоровилось.Рукам холодно. �
  4)表示主体所处的环境状况:�
  Нам было тяжело говорить с ним.Ему было неудобно лежать в узкой кровати. �
  4.12 也可以用其他间接格形式表示状态的主体,例如前置词/名词或代词二格,此时多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
  У нее душевная депрессия.Температура у него не в порядке. �

  4.13在下列无人称句中,名词补语形式同样表示主体的身体状态:�
  Больного лихорадит.Его начинает знобить. �
  4.2 S ――关系主体�
  主要用前置词/名词或代词二格的形式来表示各种关系主体意义:�
  1)主体拥有的物体领属关系:�
   У него есть мотоцикл. �
  2)主体拥有的固定关系或长期关系:�
   У меня есть сын. �
  3)主体所固有的身体特征、外表等:�
   У нее красивые глаза. У мальчика хороший голос. �
  4) 主体拥有的内在特性、素养和潜质:�
   У Л. Толстого еще талант к живописи.У нее 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
  4.3 S――存在主体�
  4.31 前置词/名词或代词第二格,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主体:�
  1) 在主体身上出现的病痛或消极的心理状态,与主体相关的外部事件: �
   У нее нервное заболевание.У него неприятности. �
  2)主体必须参与的事件:�
   У меня сегодня совещание.У студентов нашей группы завтра экзамен. �
  3) 在主体范围内的纪念性事件:�
   У меня сегодня день рождения. �
  4) 在主体范围内出现或消失:�
   У Сережи появился друг.У сестры отсутствует аппетит.�
  5) 表示主体的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或存在:�
   У молод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за спиной был рюкзак.У нее на шее была цепочка. �
  6) 表示主体活动范围内的某种存在: �
   Среди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обрания были известные ученые. �
  4.32 前置词/名词第六格,表示在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中的某种存在:�
   В его словах много правды.В ее вопросе чувствовалось сомнение.�
  4.4 S――情态主体�
  4.41 名词或代词第三格/动词不定式,表示各种情态主体意义:�
  1) 应该:�
  Тебе сесть, а тебе встать!Не плакать же мне из�за этого! �
  2) 义务:�
  Тебе сегодня дежурить.Нам завтра рано вставать. �
  3) 愿望:�
  Вам бы лучше отдохнуть.Не заболевать бы мне. �
  4) 可能:�
   Как нам пройти на вокзал?Мне не поднять этот камень. �
  4.42 名词或代词三格/动词单数第三人称,表示各种情态主体意义。语义中含有情态意义的动词有:следует,надлежит,стоит,приходится,хочется,удалось,повезло,посчастливилось,пришлось,хватит等:�
  1) 表示应该、不得已、可能:�
   Нам следует хорошо подумать об этом. �
  Ему приходится (придется) покинуть родину. �
  2) 表示得以、有幸/走运:�
  Нам удалось встретиться с этим известным ученым. �
  Ей посчастливилось слушать доклад. �
  3) 表示禁止、阻止:�
  Девушкам не терпится спорить с ним. Вам хватит ссориться. �
  4.43 主体三格/情态副词/动词不定式,表示各种情态主体意义。常用副词有:можно,надо,возможно,нужно,俄语毕业论文,необходимо,нельзя,невозможно,пора,довольно等等。�
  Вам необходимо остаться здесь.Тебе довольно об этом говорить! �
  4.5 被动结构中的行为主体�
  在俄语中,典型的被动句是由具有被动态意义的带�ся动词和动词的被动形动词形式构成。在这类句子中,行为的主体通常由名词或代词的第五格形式来表示:�
  Письма приносятся почтальоном.Дверь была закрыта кем�то. �
  Тяжелый груз поднимается краном.�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俄语论文,这些表示主体的第五格形式有时可以省略,句子的被动意义不变,但主体语义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讲话人或者不清楚行为的主体,或者不便指出行为的主体,或者认为它不是交际的重点,没有必要指出,譬如:�
  Магазин открывается в 8 сасов.В нашем городе строится много высоких домов. �
  需要特别注意下面的情况:�
  Он был награжден дипломом. Его ранило пулей. �
  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是,从逻辑语义上判断都是被动句,但第五格形式不是逻辑主体,而是行为的客体或工具的语义角色,真正行为主体被省略掉了。这正是句子主体的另一个“特别的功能――表示句子的核心客体”(А.М.Шелякин 2001:183)。这种观点适用于解释某些从形式结构上看是主动句,而从语义层面上略论则是被动句的句式(对于这个问题另文论述)。�
  在这个意义上,被动句与主动的不定人称句十分相似,试比较:�
  Ему поручили важное дело.(主动句、不定人称句) ―Ему было поручено важное дело.(被动句)。在这两个句子中,Ему(他)都是行为的益体,而不是行为的发出者。真正的行为发出者被省略了。不过,与前两个句子不同,在这两个句子中,Ему应看作是句子述谓动词必须的语义配价,因为它是句子述语行为所及客体的接受者。�
  �
  5 结束语�
  1) 在俄语中,形式上的主语与逻辑语义上的主体有许多不对称现象:在形式结构中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不是句子的主语,但在逻辑语义结构中却是述体描述的行为、状态、特性等的承载主体,构成了语义层面上的主体-述体-客体的逻辑结构,这种意义结构与形式结构不对称。�
  2) 根据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逻辑指向,思维是沿着从主体向述体这样一个方向进行的,反映到语言中,句子的逻辑主体和述体处在自左向右发展的逻辑关系结构中。因此无论什么成分充当逻辑主体,通常都一定是位于句首的(见上文例句)。�

  3) 由名词第五格形式表示的被动态结构的行为主体通常不位于句首,这是被动态的结构语义制约性所致:被动态通常是及物动词表示的主动态结构的转换形式,之所以使用这种形式,是要用加强语气来强调“客体被怎样了”,因此,客体转化成句子的形式主语,是逻辑思维的重点,而行为主体用间接格形式表示,被淡化,甚至被省略。�
  4) 主体-述体-客体这样的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反映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概念化结构不同。汉语中行为主体与形式主语通常相同,位于句首,句子内容沿着由左向右的方向展开;俄语中表示逻辑主体的成分也在句首,但不一定是形式主语。由此可见,人类各民族认知世界的逻辑概念化是相同的,而用语言重构的世界图景是不同的。这就是著名学者Ю.Д.Апресян所论证的“民族语言特点”。(阿普列相 2017:341)�
  综上所述,必须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观察和探讨句子,略论探讨句子的同一成分在不同结构层面中的表现方式、行为特征和语义功能,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并对其进行完整全面的整合性描写。�
  �
  参考文献�
  阿普列相. 语言整合性描写与体系性词典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杜桂枝. 假设性不确定判断句浅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02(3).�
  杜桂枝. 俄语主从关系的结构语义阐释[J]. 外语学刊, 2017(5).�
  杜桂枝. 俄语句子逻辑语义结构及相关句式类型[J]. 中国俄语教学, 2017(2).�
  章玉萍. 名词间接格与态式主体表达[J]. 外语学刊, 2017(5).�
  Альбер СешеОчерк логическ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предложения[M]. М.: УРСС, 2003.�
  Бондарко А.В. Теория значения в систем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M]. 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2.�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 II, M., Наука, 1980.�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д ред. Белошапковой В.А. /[M].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9.�
  Тестелец Я.Г. Введение в общий синтаксис[M]. М.: Открытое общество, 2001.�
  Шелякин М.А.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2001.�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 Главный ред. Караулов Ю.Н./[Z]М.: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1997.�
  收稿日期:2017-12-28【责任编辑 薛恩奎】
  2017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7,No.6�
  Serial No.16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