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者简介:王东林(1989.8- ),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探讨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探讨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摘要: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1921年俄国革命导师列宁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究中,颁布的“新经济政策”为当时的俄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世纪80年代以后,俄语论文,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实时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和前途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关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邓小平;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前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虽产生、形成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而且相差半个多世纪之远,但是两者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成功的改革典范。略论比较这两场改革,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理论界对列宁阐述新经济政策的重要作品和列宁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的理论的探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探讨是过去所不曾涉及的,同时在列宁理论探讨中开拓了新的领域挖掘了新的深度。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重在比较这两场改革,以便从中得到更有益的启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与总结,关于当前中国特色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深远作用。
  一、两者的相同点
  (一)历史背景基本相同
  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有其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无论是1921年的苏俄还是刚刚结束文革动乱的中国,其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两国人民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和要求,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顺应了这一要求,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战争结束。更为重要的是,帝国战争和国内战争使俄国的物资消耗殆尽。农业经济濒临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根据1921年春的统计,战争使苏俄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14%,农产品只及战前的60%,经济损失超过了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甚至士兵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动事件。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开始蠢蠢欲动。在苏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时候列宁正确略论形势果断的开始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而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十年文革,百业凋零,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我们国家的经济同样是百业凋零,百业待兴。广大农民接近赤贫的境地,城市职工维持很低的消费水平。同时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在建国后我们就几乎关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又关闭了。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在粉碎“四人帮”后,果敢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羁绊,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思想精华和实践成果,并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理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目的相同
  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明确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只有随着恢复工业所取得的实际成就,随着建立既有利于农民又有利于工人的正常的国家产品交换,工人阶级才能治好自己的创伤、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农民才会加强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依赖……。”邓小平在推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改革时也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更好的发展上。”“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由此可见,列宁和邓小平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三)政策内容基本相同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列宁和邓小平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两次改革都是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都是从农村开始的。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十月革命后,俄共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只容纳公有制一种形式,或迅速向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过渡。但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从小生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措施和方式。在列宁的指导下,到1922年,苏俄的私人资本主义公司已达257个,到1922年底,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公司已占全国公司总数的88.5%,城乡个体小生产也日趋活跃。   邓小平主张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1984年他指出: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头是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南巡讲话时,倡导多搞三资公司,搞活中国经济。在邓小平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行各种所有制形式合理配制、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他们的做法均突破了“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形式,但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所有制形式正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
  列宁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都逐步认识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经济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符号。列宁认为商品经济是解决苏俄经济困难的有效手段。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过程中,苏俄在商品交换问题上经历由允许实物交换到允许经过市场、货币、商人的真正的交换过程。到1921年底,苏俄的经济就已经全面地走向了市场化。列宁自己也明确地宣称: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已经是“市场,商业”,他指出“既然我们已经转而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国家就一定要给各个公司在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自由,而不希望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它”。列宁引导新经济政策的市场化过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奉行实践优先的指导思想,使俄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说市场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措施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985 年,他又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另外,在分配制度上,两人都打破了平均主义,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准则;在商品货币关系上,充分重视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以商品、货币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对外政策上,注意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
  二、两者的不同点
  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略论,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超越性。从理论上看,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马克思列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胜利,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实践上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给全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水平,而且并将继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一)体现在农业改革上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公司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体现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
  列宁认为,市场和商品经济并不是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和形式。邓小平说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中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因此,改革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市场应用好,就是以市场为取向。邓小平提出的市场是一种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借鉴和利用。
  (三)体现在对外政策上
  列宁倡导社会主义苏联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租让制。邓小平继承了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邓小平认为,俄语论文范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才能持续而长久的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措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经贸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方针,指导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实践效果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国家逐渐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重新激发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探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尝试。但是,列宁的改革是短暂的,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到1926年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全面运动铺开后,新经济政策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斯大林模式”。邓小平吸收了列宁改革思想中的成分,借鉴了苏联改革实践中的因素,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改革理论并使之付诸实践,把列宁的改革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邓小平的改革不但使我国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而且使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三、经验与启示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通过对这两场改革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位伟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突破自我,突破前人所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思想,果断实践,才拯救了各自处于危难的国家。
  列宁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突破尝试。虽然突破的力度和广度不大,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在马克思理论界“吃螃蟹”,他从实际生活方面把一个极端的战时共产主义的苏俄引进了市场的港湾,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探究道路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具有实质性的突破,充分显示出其把握实践的杰出敏锐性和超凡的政治能力。只可惜,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有沿着列宁创新发展马克思理论的精神和思路继续前进。但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可贵的启示性影响。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髓--实事求是,能够做到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断领导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从而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总之,只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准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机制就必然能够找到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契合点,社会主义建设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正是继承了列宁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样才出现了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局面和经济不断稳步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1卷[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5]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
  [6]梁勤:《列宁对于过渡时期“中间环节”的理论与我国 改革开放的实践》,《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7]娄先革:《列宁探究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轨迹的回顾和再思考》,《学术论坛》2017年第2期。
  [8]赵长茂:《列宁对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前线》1996年第12期。
  [9]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0]朱晓鹏:《再论列宁晚期“合作制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11]俞良早:《论列宁对于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演进》,《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12]刘霏:《中国理论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相关作品探讨综述》,《江汉论坛》2017年第2期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