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探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两国边界线绵延4300多公里,特别是东段边界一衣带水,毗邻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沛的水力资源为两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两国近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开发,给界河、界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加剧。双方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迫在眉睫。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生态安全;非传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17062.2;F151.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89-06
  
  2017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吉林石化企业双笨厂发生爆炸,致使松花江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由于松花江是中俄界河黑龙江的主要支流,这次事件给位于黑龙江下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部分城市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作用。对此,俄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不仅突出暴露了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上升为作用中俄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两国政府开始正视包括水资源安全在内的生态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从2017年至今,中俄双方在生态安全合作领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由于起步较晚、资金不足、缺少长期规划等因素,中俄生态安全合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中俄毗邻地区生态安全近况
  
  (一)中俄毗邻地区水资源近况
  中俄两国东部边界长达4300公里,其中大部分为水上边界,由黑龙江上游段、中游段、黑龙江南源额尔古纳河以及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构成界江,界湖为兴凯湖。
  1、中俄毗邻地区水体的地理分布及水量情况
  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干流段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段和中游段为中俄界河,下游段在俄罗斯境内。流域年径流量3465亿立方米。径流补给为雨雪混合型,其中降雨补给占径流总量的50%~70%,冰雪融水补给占10%~15%。额尔古纳河干流段长约970公里,沿岸地区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由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中游段构成的中俄两国界河段长约285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45.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面积的77.6%。
  乌苏里江自河口上溯经松阿察河至兴凯湖西岸的当壁镇,全长764公里,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乌苏里江水量丰富,下游多年平均流量约17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可达10520立方米/秒。干流的各段都有岛屿和江心洲,其中较著名的有黑瞎子岛、珍宝岛、七里沁岛等。
  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湖面面积4380平方公里,是我国边界上最大的界湖,在俄罗斯境内湖面面积3030平方公里,也是俄远东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2、中俄毗邻地区水体水质污染情况
  目前,中俄边界水体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水质安全问题,两国界河及其支流、界湖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根据《黑龙江省2017年度环境状况》公布的数据,2017年黑龙江全省河流Ⅰ~Ⅱ类水质占26.9%,Ⅳ类水质占49.3%,劣Ⅴ类水质占13.4%。其中,松花江水系部分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钾盐指数。松花江流入黑龙江水质达标率为55.8%,同比2017年度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兴凯湖一直保持良好水质,各水期均为II类水体。全省13个市(地)除齐齐哈尔和黑河市外,其余11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此外,2017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1.3亿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为47.62万吨,氨氮排放量为4.98万吨。同2017年同期相比。主要化学耗氧量减排1.18万吨,氨氮排放量减排0.12万吨,但废水排放量增加0.35亿吨。由于黑龙江是中俄界河。俄罗斯也一直十分关注黑龙江流域的水资源安全问题,根据俄罗斯专家多年的监测数据,自1996年起,黑龙江污染情况就开始日趋严重。俄专家测算,从各项指标来看,松花江在黑龙江下游水质污染成因中所占比重从50%到90%不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水和生态问题探讨所副所长A.马希诺夫指出,从松花江汇入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处开始270公里江段都受到污染,铁含量超出最高允许值13倍,铜、锌、氮、苯含量分别超标19、10、2和12倍。
  应当指出,经过多年来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中俄毗邻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已经开始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彻底的转变,那么对江河鱼类、农作物及两国沿岸居民的危害仍然将是长期的。
  
  (二)中俄毗邻地区森林植被、湿地系统近况
  1、中俄毗邻地区森林资源和湿地系统概况
  中俄两国毗邻地区林业资源极为丰富,黑龙江省是国家级重点林区,森林总面积201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6.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6%。与黑龙江省毗邻的俄四个边疆区(州)的森林资源也极为丰富(见表1)。
  
  除了森林资源,在乌苏里江流域与兴凯湖一带区域还分布着大面积湿地系统,这一区域是许多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禽,我国建立了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22488公顷,保护区内的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几乎容纳了三江平原的所有重要物种。
  2、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湿地系统遭破坏情况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森林资源和湿地系统的存在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人为伐木和破坏、森林火灾、毁林和毁草开荒,使得中俄两国边界水体流域内森林资源总量逐年递减,湿地系统面积缩小。其中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森林覆盖率也从建国初期的63.2%下降到目前的43.6%。成过熟林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是建国时的1/4和1/5。全省的湿地面积在建国初期约为850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8.6%,目前现存沼泽湿地面积约为434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9.18%。尤其是兴凯湖湿地,直接作用周边气候环境,关于黑龙江中下游的持续水量供给起到主导影响,而湿地环境快速退化后演变为荒漠化地区的速率很高。目前,该地区耕地侵占湿地现象较普遍,仅须退耕还湿面积就高达67.27万公顷,占黑龙江省退耕还湿面积的49.29%。
  
  (三)中俄毗邻地区动植物资源及渔业资源近况
  1、中俄毗邻地区动植物资源情况
  中俄毗邻地区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以鸟类为例,这一区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大约有250万只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种类达230多种。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使这一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受到了很大作用。1996-2000年黑龙江省进行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该省陆生野生动物物种中,珍稀、濒危物种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东北虎、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猞猁等二级保护动物6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8%和24%。其中,东北虎、金钱豹、原麝

等珍稀动物的分布区明显缩小,种群数量显著减少。
  2、中俄毗邻地区渔业资源情况
  黑龙江流域历来以渔业资源丰富著称。在黑龙江干流中主要经济鱼类有40余种;乌苏里江更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地之一,江中盛产“三花五罗”等名贵淡水鱼类40余种,尤以特产大麻哈鱼驰名中外;兴凯湖在鼎盛时期曾盛产鱼类达74种,其中自鱼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仅抚远县鱼产量就达到2500多吨,以鲟、鳇鱼等重要的经济鱼类为主。到七八十年代,抚远鱼产量减至1000吨左右。进入本世纪后,捕捞量则降至300吨,重要的经济鱼类的捕捞量仅有六七千尾。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等22种鱼类已处于濒危状态。黑龙江水系的特有品种大麻哈鱼,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洄游产卵场遭到人为破坏,目前也面临生存危机。据统计,历史上大麻哈鱼最高捕捞量每年超过100万尾,到2002年产量仅为7200余尾。经济鱼类的减少,不仅说明黑龙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正走向枯竭,更重要的是,生物链的缺失将引发其他物种的生存危机,甚至破坏流域内的整个生态环境。
  
  二、中俄毗邻地区生态安全略论
  
  作用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水环境,水资源的恶化会严重制约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内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作用。其次,具有多样性的良好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可以保证良性的水环境生态和持续可利用的清清水资源。第三,具有充足养分的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可以保证植物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循环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子。一个地区只要有良好的、相对变化属正常的且较为充足的降水过程,那么即使土壤养分不足,草丛、灌木、林木在阳光雨水的抚育下也会稳定生长,使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极大地增强。换言之,针对中俄东部毗邻地区生态系统来说,水资源安全是保证这一区域生态安全乃至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黑龙江流域生态安全略论
  黑龙江源头及干流流域属于水资源富集区域,较大支流松花江、结雅河、乌苏里江年径流量都比较大,但嫩江年均径流量较小,加之处于大兴安岭人口密度较大和森林脆弱区域,嫩江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此外,克鲁伦河流域是黑龙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它的变化可反映黑龙江源头区域生态变化的走向和趋势;大兴安岭南部西坡的生态质量,直接关系到黑龙江源头水量是否充足的问题。大兴安岭南部东坡的生态质量,则直接关系到嫩江源头水量和东北平原西部沙化问题。如果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大兴安岭南部区域是黑龙江流域上游和中游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点区域,其南部西坡的呼伦湖和贝尔湖流域可视为保护我省生态环境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南部东坡的嫩江流域可视为第二道屏障。此外。大兴安岭南部区域还是阻止蒙古和内蒙古干旱异常气候环境以及沙尘远距离输送的天然屏障。
  在湿地生态环境方面,黑龙江流域有两大集中连片湿地:额尔古纳河上源湿地和三江平原一兴凯湖区域的湿地。前者关于黑龙江干流持续水源的供给和改善源头生态环境起重要影响;而后者,不仅仅限于做黑龙江中下游的补给水源,更重要的影响在于调节东北亚区域的局部气候环境。太平洋暖湿气流进入黑龙江的最重要的区域就是三江平原-兴凯湖区域,其不仅作用中国三江平原区域。还直接作用到中国小兴安岭全境和大兴安岭东北部的降雨环境,以及俄罗斯结雅-布列亚大平原和外兴安岭的大气降雨。三江平原-兴凯湖区域的湿地区域作为国际著名的敏感区域环境,就作用范围来讲比大兴安岭南部要大。
  中俄界河乌苏里江和界湖兴凯湖是三江平原与兴凯湖湿地区域内最重要的水体。近几年,乌苏里江中国一侧的湿地生态破坏严重,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几乎丧失一多半湿地,而且乌苏里江则从中国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变成污染严重的河流。此区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元凶为:农业侵占湿地面积超过60%以上、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大量化肥与农药污染了土壤与河流、乌苏里江上游支流穆棱河流域的煤矿采选业污染了河流、小兴凯湖周边以芦苇为纸浆原料的小造纸厂的污染。
  在水量安全方面,由于黑龙江干流水量充沛,中短时期内黑龙江干流水供应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是,来自于源头的生态破坏和黑河地区结雅河河口的水污染以及松花江河口的污染,将可能对黑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安全构成威胁。在黑龙江流域支流水供应方面,构成水供应短缺威胁的,主要是松花江干流的生活饮用水源、乌苏里江流域中国一侧的渔业用水以及清洁的农业灌溉用水。其中,哈尔滨市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和工业用水及乌苏里江流域渔业用水的巨大消耗,已经开始制约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第二松花江劣V类水体占比例较大,可利用清洁水源不多;二是大兴安岭南部东坡生态退化严重,导致水流量减少;三是乌苏里江流域湿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农业面源污染与灌溉用水量的增加及穆棱河煤矿采选业的污染。
  
  (二)俄罗斯与中国毗邻地区的生态安全略论
  俄罗斯境内目前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并不严重,但也存在以下隐患:
  阿穆尔州的结雅河流域少量的矿山开采带来的植被破坏。形成水土流失;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阿姆贡河流域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和矿山开采威胁黑龙江下游出海口的大片湿地生态环境;滨海边疆区兴凯湖流域和乌苏里江周边堆积大量的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长期不利作用。
  结雅河流域在黑龙江流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黑龙江上中游区域来水量的最大贡献者,来水量的减少直接对黑龙江中游区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结雅河流域水电站众多,排放的生活与工业废水也容易在冰封期对鱼类造成污染与危害。结雅河流域的森林资源没有阿姆贡河流域丰富,而且由于年积温较低,植被一旦遭到破坏较难恢复,作用是长期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是俄罗斯最大的木材原料产区之一,它的木材储量占远东地区储量的1/4,占整个俄罗斯联邦木材储量6%多,但其中60%的森林覆盖地从经济角度来看不适宜开采。特别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内的阿姆贡河流域的森林资源极易受到破坏,须合理、科学地采伐。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锡原料储量丰富(共青城矿区、右乌尔马和索波林原生矿等),此地区在锡矿开采和加工方面居俄前列,在黄金和白银的开采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该边疆区内各地实际已经探明有350个沙金矿床,目前正在开采77%的矿床,这些矿床的开采极易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严重作用下游黑龙江出海口的湿地生态环境,再加之过量的森林采伐将对区域构成生态威胁。
  滨海边疆区目前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林业在朝着木材深加工方向转移,同时,沿彼得大帝湾海岸线城市的人口大量增长,城市垃圾和工业废物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对兴凯湖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长期不利作用,构成一定程度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此区域的城市垃

圾和固体废物进行集中处理。
  
  三、生态安全合作近况及对策
  
  水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中占有基础性的主导地位。由于水资源具有的流动性及流域性特点,水资源的合作保护应当是两国或者多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最现实也是最基础的切入点。中俄两国毗邻而居,东部边界绝大部分由界河界湖组成,因此两国对水资源的合作保护及治理就成为整个区域内生态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中俄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中俄两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东部毗邻地区的生态安全,两国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对界河、界湖在本国流域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都进行过探讨,也就这一问题多次进行过国际交流和研究。两国政府签订了多项对于在毗邻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合作的协定,如早在1986年10月23日,中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订了《中俄边界水体水资源管理协定》;1994年5月27日,签订《中俄对于在界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生资源保护、利用和再生产领域的合作协定》;1996年4月25日,签订《中俄在兴凯湖建立禁渔区的协定》等。2017年11月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后,双方更进一步加强了联合监测界河水质方面的合作,制定了《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计划》。这一计划提出在中俄界河已经开展的监测工作基础上,对跨界水体黑龙江、乌苏里江、额尔古纳河、绥芬河和兴凯湖水体开展联合监测。依照规划,联合监测自2017年开始,为期五年。此外,中俄在2017年还联合蒙古一同签订了《中俄蒙联合保护黑龙江生态方案》。为落实两国总理对于加强环保合作的有关决定,中俄双方于2017年9月成立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境保护合作分委员会,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双方共同商定以污染防治和环境灾害应急联络、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跨界水体水质监测和保护为优先合作领域,并同意下设三个相应的工作组。
  我国在两国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方面,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并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方法。2017年1月召开的黑龙江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为保证松花江流域水质安全,黑龙江省政府将投资5.01亿元建设11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肃查处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违法排污行为。“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计划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及再利用项目40个,投资54.5亿元。国务院还批准通过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7-2017年)》(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要使松花江流域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治理和保护,完成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任务,使重点污染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和监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中城市污染严重水域水质有所改善,流域水环境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松花湖等48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流域监测断面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指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流域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7年削减12.6%,大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2017年12月19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七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简称《条例》),并于2017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针对本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近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流域水污染的监督管理、跨界协同管理、预防治理、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作了具体规范,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着力强化了水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手段,突出了本省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俄方除积极参与中俄联合监测界河水质外,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保护和治理两国边界毗邻地区的生态安全,如黑龙江流域的几个联邦主体联合签署的《对于联合采取行动保护阿穆尔河生态系统及保障阿穆尔河流域地区稳定发展的备忘录》。此外,俄政府还将增加对中俄界河水资源监测的拨款,俄联邦水资源署署长鲁斯捷姆・哈米托夫在2017年4月10日俄新社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俄划拨5000万卢布用于俄中界河水质状况的监测,而2017年这一数字为2500万卢布。
  有必要指出,尽管中俄两国对东部毗邻地区生态安全方面的合作都十分重视,两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于加强合作的呼声较高,且双方合作也已经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无论从合作的进程还是合作的深度及广度来看,都远远落后于生态环境本身恶化的趋势,迄今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弥补性的。此外,两国还面临着几个重要的问题:
  1、缺乏相应法学法规以及开发和保护的整体规划。一些发达国家在对大江大河流域开发时都首先制定相关法学法规,来吸引资金、技术,使开发有章可循,有法学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政策受形势左右而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减弱旧体制形成的障碍,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保证开发能够长期、健康和有序地进行。国家间毗邻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俄语毕业论文,属于两国或多国共管,相应法学法规以及整体规划的制定需要这些国家的协调和合作。我国目前虽已对国内的重要河流实施了水域功能区划、水环境监测乃至自动监测、水污染总量控制等工作,但对边界水体开展的探讨工作显然不足,致使缺乏对于边界水体方面的全面、准确的技术资料,难以为界河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俄罗斯而言,远东地区地广人稀,水量充沛,水资源安全问题只是近些年才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同中国一样,也缺乏关于两国边界水体的探讨、监控以及技术资料的积累等。
  2、管理部门众多,缺少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在加强相应法学体系建设的同时,尚须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管理体制。以水资源管理体制为例,其核心目标就是改变目前管理机构众多,且缺乏跨部门、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局面。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水利部门主要对江河湖库等水源地和农村水利、防汛抗旱负责,城市供水、排水和城市地下水由城建部门负责,城市以外的地下水由国土部门的地矿局负责,城市排污由环境保护部门把关,水生生物保护由农业部门下属的渔业部门负责,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湿地由林业部门负责,内河航运由交通部门负责,安全饮用水标准由卫生部负责制定,大型水电建设由电监会、国资委(负责国有电力企业的管理)等负责。一些城市还设有公用事业局、市政管委会这样的机构,参与城市供、排水等环节的管理。而关于长度较长、流经地区较多的河流,可对其负责的部门更多,关系更为复杂。俄罗斯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也比较复杂,根据1995年版的俄罗斯联邦水法规定,全国的水体被分为两类,属联邦所有的水体包括:(1)跨俄联邦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疆界的地表水体、水域、河流和地下水体;(2)水体位于俄联邦一个主体内,但从国防、国家安全、俄联邦电力系统、国家运输等方面的需

要考虑,它们又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水体;(3)溯河产卵和下海产卵鱼类赖以生存的水体;(4)跨界(边境)水体;(5)位于和部分位于俄联邦重点自然保护区内的水体等,联邦所有水体由俄联邦政府实施管理,也可根据联邦宪法和水法的规定,将一部分联邦所有的水体和管理权限,交由联邦主体管理机构去执行。水域和流域面积全部在某一主体内而划入联邦所有的水体,由所在主体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也可按照联邦宪法和水法的规定,将一部分管理权限移交给俄联邦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去执行。两国管理部门众多和管理体制上的异同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造成了无法及时有效地联合应对并解决出现的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局面。
  3、中俄两国对边界水体的水环境监测不足。中俄两国在2002年才第一次联合开展界河水质监测,并依照双方协定计划每年监测四次,其中联合监测两次,在春汛期5月份和冰封前10月份进行,另外两次由两方独立完成,在夏季水位最低的6月和丰水期的8月进行,但直到目前为止。中俄界河的许多重要断面都尚未进行监测,远远满足不了界河水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而目前两国的边境地区环境监测站都存在基本建设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陈旧、老化,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中俄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的对策
  1、合作准则及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理念
  依照国家的环境主权与不损害国外环境准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资源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鼓励各国在发生国际环境争端前,提前协商、交换观点和信息,尽量避免或防止发生国际环境争端。为了使毗邻地区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造福流域各国人民,减少国家间的摩擦,各国必须协同配合,依照国际法则明确划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准则的基础上,强调国际河流流域内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沿河流域国家的共同财富,将整个水系联系的自然区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统一权衡。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别国人民生活、农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进行垄断,反对任何国家将水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向别国施压的筹码,反对任何国家对流经本国的国际河流及其流域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肆意污染,担负起各国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出发,俄语论文,重视流域内广大民众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参与,与传统自上而下的思路相互补充,特别应重视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社团的参与。
  再有,应该牢固树立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理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合理和健康的使用。一切与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都是为了使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影响。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是资源和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最后,必须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行节水方法,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抢救性地保护江河源头区和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加强科技开发治水,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价格、税费政策和必要的工程方法,促进节约用水和废水资源化等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两国合作应采取的具体方法
  (1)制定协调统一的法学法规框架,对边界水体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利用统筹规划,加强水域环境的共同管理。依照国际法则,借鉴国际上国际河流共管的成功经验,结合中俄两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互协调统一的法学法规框架,有助于规范两国对边界水体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一旦出现矛盾和问题,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流域环境生态进行全面的调查,采取先进技术尽可能使调查更为详实、准确。在深入略论和充分掌握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规划方案经各国政府批准后,纳入国家计划。组织开展有关边界水体的重大探讨项目、课题,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作科学论证,评估所采取行动的效果。双方政府联合发布年度报告,向公众通报水环境状况和保护、治理的成果。有必要成立对边界水体流域的环境、生态及水资源进行管理的联合专业部门(如“黑龙江环境保护委员会”),将两国边界水体的水资源及生态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协调两国其他相关部门,既可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又可保障对边界水体治理保护的投资专款专用。
  (2)划分生态功能区,建立水资源保护区。中俄双方应联合对边界水体的全流域(包括非界河流段)进行水域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明确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滞蓄洪区、水土流失控制区、水污染控制区等,划分出特殊保护水域、重点保护水域、一般保护水域及区段交接水域,确保两国在对边界水体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整个流域的生态功能得到保障,达到良性循环,实现两国的双赢。水资源保护区的划分可起到保障水环境的质量、水生生物资源的良性繁育,特别是珍稀鱼类的保护并增加其种群数量等影响,可为水资源系统遭到破坏部分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跨界河流水质共同监测方面的合作,建立预警机制及应急处理机制。中俄双方应继续开展中俄边界水体联合监测,通过定期监测、自动监测和巡回监测三种方式,在公共水域建立完整的监测监控体系以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监测监控系统,对污染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成立工作协调组和技术专家组,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探讨,开拓中俄环境保护更深层次的合作。
  (4)大力提高公民的水资源安全意识和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的能力。与俄罗斯相比,我国公民在水资源安全的认识上较为薄弱,因此在这一方面要做的工作更多。普及水资源的科学与法学知识,增强公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动员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决策,应当成为当前我们法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社会形成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风气,把它作为全民的行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效益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无论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因素,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和教育,使全民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事业,把水资源保护的法制规范化转变为普遍的道德原则和广泛的社会行动。
  目前,中俄界河、界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还没有被破坏到不可逆转的地步,两国政府应该抓住时机,借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东风,加强生态环境合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造福于两岸人民。
  
  [责任编辑:张 梅]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