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世纪宗教分裂运动是大牧首尼康在宗教礼仪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所引起的分裂运动。冲突双方分别为以尼康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大司祭阿瓦库姆为首的旧礼仪派。分裂运动产生的原因有宗教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这场运动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宗教改革;文化冲突;俄国 中图分类号:B928.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2-0088-03 以大司祭阿瓦库姆为首的传统宗教信仰者坚决反对宗教改革。他们认为,拜占庭后期的东正教已经被异族(即土耳其人)玷污,失去其神圣性。只有俄国的东正教才是纯洁的。这些人誓死捍卫旧的礼仪,后被称做旧礼仪派。本文拟探析这场宗教运动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化作用。 一、形成原因 (一)宗教的蒙昧主义和形式主义 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教育水平低下和俄罗斯的蒙昧主义在我们的分裂中无疑起了不小的影响”。文化学家米留科夫说,“俄国宗教的形式主义既是16世纪民族教会的根本特点,又是宗教分裂的根源”。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古罗斯文化一度被摧毁,普通群众没有机会受教育。他们的蒙昧状态直接体现在对东正教的信仰上。俄国的东正教活动注重礼拜仪式和祈祷的细节。由于文化水平低下,即使教堂的神职人员也不能理解经书的含义,因此,俄国人民重视宗教仪式。人们把礼仪形式奉若神明。在他们眼中,仪式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要传达的信息和它能对人施与一种人与神的交流和沟通。改革派与旧礼仪派主要分歧也体现在一些礼拜仪式中。16世纪俄罗斯人对基督的崇拜几乎成为理解福音书的惟一基础。所以简单的仪式动作的改变涉及的是宗教信仰虔诚与否,因此,它才会导致如此激烈的纷争。 另外,旧礼仪派认定拜占庭已经衰落,第二罗马不复存在。那么现代希腊东正教所代表的不是神圣的正教,它们已经被异教所污染。他们认为改革派按照现代希腊经书更改仪式是对上帝的亵渎。只有俄国的教会才是东正教的衣钵传人。因此,他们誓死捍卫传统的宗教仪式。 (二)外来文化的作用 16世纪已经有不少外国商人在莫斯科经商,还有在国家机关供职的外国人。他们为封闭的莫斯科公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俄语毕业论文,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增多的外国商人给国内手工业带来冲击,西方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动摇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不满。普列汉诺夫认为,“分裂运动本身便是民族主义反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于转向西方所造成的新的生活条件这样或那样地破坏了人民中各种不同阶级的比较重大的利益”。我们认为,西方文化的入侵不仅对当时俄国社会经济利益产生作用,人们对它的抵触不仅仅来自经济利益的考虑。西方文化还触动了思想领域的深处,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俄罗斯人一方面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排斥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在俄国遭遇的是两种接受态度。一种是认为应该吸取西方先进文化,另一种是更加强烈地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前者是改革派的拥护者,后者代表旧礼仪派。在当时的莫斯科公国已经有一部分人对本国的传统习俗表示怀疑,怀疑它们是否对国家发展有利。这些人失去了往日的民族自豪感,肯定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希望能与西方世界有更多的交流。而与外界交流的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沟通的平台。对中世纪的俄国人来说,宗教依然是统领人们思想的领域,因此,从宗教人手,规范宗教仪式,利用它缩短与其他国家的距离不失为当时主张接受外来文化的改革派的首选之举。而以阿瓦库姆为首的旧礼仪派面对西方文化采取的是保守的态度,他们固守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把自己的这种价值观通过捍卫民族宗教信仰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产生极大的反响。两种世界观的对峙必然导致分裂,这种分裂首先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三)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留里克王朝伊凡四世的儿子后继无人,从此,长达几百年的留里克王朝被罗曼诺夫王朝所代替。其间从大臣鲍里斯・戈杜诺夫开始,经历了上百年的混乱时期,沙皇更替频繁,农民起义不断,还有几次城市大暴动。在这个混乱时期国家政权和教会统治都陷入无序的状态。世俗政权与教会威信的下降使虔诚的教民虽然对国家君主的神圣性毫不怀疑,但他们把矛头指向执政的沙皇,认为他们是冒名为王者,真正的君主在天上。同时,对上帝基督的爱戴使他们对尘世的教会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天上的耶稣才是真理的化身。这些观念的转变使他们敢于由以前沉默的奴仆变为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鲍洛特尼科夫、拉辛的起义以及1650年的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的城市暴动就是这些转变的最佳证明。16世纪末,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失败后,内忧外患使沙皇政权感到巩固政权的迫切性。而要达到此目的离不开教会的支持和帮助。 东正教在俄国的影响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天主教。罗马的天主教始终处于领袖地位,教权高于皇权。而俄国自接受基督教以后,一直是政教合一。世俗政权需要教会的精神支持,教会需要皇权的扶持。混乱时期以后的教会和世俗政权的威信都有所下降,为了恢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依靠相互的合作和支持。与奥斯曼帝国的武力冲突促使沙皇想成为解放被土耳其苏丹奴役的东正教教徒的领袖。而要成为东正教世界的领袖必须首先与其他东正教国家保持礼仪形式的一致性。改革派的主张正好符合沙皇政权的愿望。在这场宗教运动中,尼康的改革派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占上风,也与沙皇政权的支持密不可分。 正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内部的发展机制与外来文化作用这双重原因使宗教分裂成为必然。 二、作用及后果 (一)世俗政权的权威重新树立 俄国东正教与世俗政权一直是一种相辅相存的关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15世纪“莫斯科――新耶路撒冷”的观念,和“莫斯科――第三罗马”的说法。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教会的统治置于世俗政权之上,后者则宣扬国家政权的至高无上。17世纪占上峰的观点是“莫斯科第三罗马”的理念,这表明教会地位的优势逐渐被国家政权所取代。分裂运动后,沙皇的绝对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沙皇专制政权的强化进一步削弱了教会的权力,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精神生活失去支撑点。17世纪的分裂运动为18世纪的彼得改革做了准备。它带来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解除了中世纪教会对人思想的束缚,出现了新的类型的文化英雄,另一方面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分裂运动成为俄罗斯文化传统化与西方化之间的过渡,它是文化类型转型时的交接点。 (二)新时期文化英雄的形成 16世纪西方先进技术文明不仅发展了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