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视觉形式是视觉艺术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以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为出发点,重点从知觉方式的变化(触觉方式、视觉方式等)、视觉形式的静态结构(表层和深层结构略论)、视觉形式的动态结构(视觉形式的生成转换关系、视觉形式的形成和风格转换与人的关系)、文化-历史(世界感、生命感)等维度对视觉形式进行考察,力图对其做出比较全面的把握。 全文按逻辑关系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视觉形式的理论来源及其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对德语国家视觉形式理论进行了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相继出现,形式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视觉形式理论在德语国家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家费德勒、希尔德勃兰特、李格尔、沃尔夫林、沃林格尔以及艺术心理学家李普斯、费歇尔等人的探讨中建立起来。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一方面是纯形式的探讨,即抛开文化、种族、时代、宗教等外在因素,采用一种现象学措施,从知觉方式变化的角度展开对形式的研讨;但另一方面,这种视觉形式理论最终的指向则是寻求视觉形式与人的精神结构的对应关系,用形式来展现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对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的研讨为本文下一步的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视觉形式的本质探索”。视觉形式来源于形式,因此,本章从“形式”的概念入手,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梳理。将形式的意义归纳为八项,它们各自对应于确定的范畴,但有时并不排除交叉的可能。由此提出,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形式”这一概念是探讨中必须厘清的问题。之后则转入视觉形式的探讨。本章将视觉形式分为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两个大的部分,前者为点、线、面、肌理、阴影、材质等物质媒介;后者则为空间关系、空间中力的凝结、距离、方向等内容,深层形式最终将结晶为视觉艺术中的形式美法则,如比例、对比、韵律等。对视觉形式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的语汇和语法的研讨是本章的重点所在。 第三章:“西方视觉艺术中视觉形式的分期及其风格的转换”。“分期”即将漫长的艺术史按照一定逻辑准则分为不同的阶段。本章提出以视觉形式和风格的变化进行分期,由此将历史上的视觉艺术分为四个阶段,用“无机”和“有机”的概念加以概括。“无机”和“有机”原指自然界的两种状态,“无机界”指的是无生命的自然领域,“有机界”则指有生命的自然领域。而在本文中,“无机”和“有机”概念特指视觉形式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特征。艺术史中视觉艺术的形式分别表现为:原始时期的“无机形式”(几何形)、古典时期的“有机形式”(植物、动物等装饰),现代艺术时期的“无机形式”(几何形),后现代艺术时期的“无形式”(多种形式并存)。通过对四个时期艺术形式的略论,从中展现出人的精神和世界观的变化。 此外,本章的第二部分略论了风格转变的内外要素。英国艺术心理学家贡布里希提出,对风格变化的考察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即共时性探讨和历时性探讨,前者基于风格的外部结构因素的研讨,即艺术著作身处的时代、宗族、文化都对风格的形成和转换起到了综合的影响,也就是说,风格的变化是各种要素整体影响的结果。后者则是基于李格尔的艺术意志的探讨,指出,风格的变化是艺术内驱力的结果,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的逻辑规律。本文探讨后指出,事实上,视觉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人的视觉范式发生变化的结果。范式的转换就是一种信念的转换。正如科学活动领域里的每一个重大的突破几乎都是范式的转换一样。新的艺术风格的转变本质上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解释范式的变化,是一种视觉范式的转变,其结果是艺术新形式、新风格的出现。同时指出,探讨视觉形式和艺术风格变化的合理方式是将艺术变化的内外因素结合,强调任何一种都将对视觉艺术的探讨产生不利的作用。 第四章:“视觉形式的接受”。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即“视觉艺术形式的发生与接受原理”以及“视觉艺术形式接受阈限的扩容”。本章借用心理学、生理学和艺术发生学和哲学的有关知识提出,视觉形式的产生是人与对象共同影响的结果。人脑中存在着一种先验的图式,加上后天的实践,最终形成了人的本有的形式,而同时,对象的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视觉形式的形成并非对象一己之力,没有人的视觉能力和心理能力,所谓的“视觉形式”无法形成。 同时提出,美的产生事实上是人脑的格式塔和对象格式塔相互融合的结果。对视觉形式的接受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客观条件。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对象客观上存在着比例、和谐等特征,这是人接受某一对象的前提。历史上所沉淀出的美的法则就是视觉形式的客观标准;其二、主观条件。也可以称为人的主观形式,这种主观形式受到历史、文化、个性、修养的作用,所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异同性。但是文中同时指出,对视觉形式美的认识和接受可以通过训练、熏陶而提高。文中提出了视觉形式训练的措施和可行途径。 第五章:“视觉形式的运用”。本章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对视觉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实证性的略论和考察。从信息论、传播学和美学角度对VI-视觉设计的由来、形式美感的构成、传播方式、对观者的心理作用等内容进行了略论和阐释,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视觉形式提供了感性的途径。 在对视觉形式的探讨中,本文力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其一,在探讨措施上,利用现象学、结构语言学等措施,不是单纯从认识论角度,即从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角度去把握“视觉形式”这一概念,而是将其放在“人--审美对象”的关系即现象学和结构语言学的视域中去考察,也就是说,视觉形式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一种系统和结构。这种系统和结构并不仅仅体现在视觉形式这一本体概念上(深层视觉形式表现为表层形式的各要素在空间中的结构关系和力的关系),同时反映在视觉形式与人的关系上(人对视觉形式的建构影响、视觉形式的形成与人的心理结构的关系等)。文中将转换、生成的概念引入到视觉形式的探讨之中。这些视角将对视觉形式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措施论上的突破。此外,将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探讨措施纳入到本文的探讨中,从知觉变化、世界观的角度阐释视觉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其二、在视觉艺术形式的“分期”上,以视觉形式的变化作为内在逻辑线索,将西方艺术史分为四个时期。这一“分期”将视觉形式纳入到历史文化的整体之中,在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变化中略论视觉形式的表现特征。同时,将视觉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视觉范式”的转换。从而修正了视觉风格变化的“外部因素”说和“内部因素”说所产生的偏颇。将视觉形式的考察放入“人--对象”相互影响、动态发展的轨迹中进行。三、在视觉形式的接受探讨中,从一般的接受概念出发,延伸至视觉形式的接受,将视觉形式的接受阐释为主体格式塔和对象格式塔相互对照、相互融合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利用艺术心理学、接受美学、解释学和认识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同时提出了视觉形式的阈限扩容的途径,这一探讨为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美育等相关学科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措施的借鉴。四、在视觉形式的运用上,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措施,用具体的案例将视觉形式的一般性(概念)探讨与个别性(个案)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将视觉形式理论运用到艺术设计、艺术创造中去,为美学的运用探讨提供鲜活的素材和有益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