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论文:《德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及其消除》[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德语论文:《德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及其消除》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考察近年来德语语言中女性歧视现象的消除和改变,留学生论文捕捉现代德语在这一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研讨这些变化给人们日常交际带来的结果和作用。

关键词:男性语言; 歧视女性; 性别平等

一、 引 言     
德语素来被称为是一门纯粹的男性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语言现象:因名词有性别之分,大部分的职业和职位称谓均为阳性。以下面这段话为例: “Jeder W]hler hat zwei Stimmen. Mit der ersten Stimme w]hlt er den Kandidaten seines Wahlkreises,und zwar nach relativem Mehr2heitswahlrecht: Wer die meisten Stimmen erh]lt, ist gew]hlt. Mit der zweiten Stimme entscheidet erüber die Abgeordneten, dieüber die sogenannten Landeslisten der Parteien in den Bundestag gelangen.”(每一位选民有两张选票。第一张投给该选区的一位候选人;根据相对多数选举制的准则,得票最多的人当选。第二张决定哪些人可以经由各政党提出的所谓“州候选人名单”进入联邦议院。)①
这段文字虽然针对的是所有选民,但从字面上来看,有关人称的冠词、名词、不定代词、物主代词和关系代词都是阳性,女性只是隐性地、附带地被提到。语言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男尊女卑的语言运用(sexistischerSprachgebrauch)。这种现象并不是德语独有,很多欧洲语言都有这一问题,例如法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也同样严重。②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男女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越大、越固定,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平等现象就越严重。语言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③从上世纪后期开始,男尊女卑的语言现象不断受到批判,这一部分的语言运用也随之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本文将从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德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归纳,考察现代德语在词汇和句法上所呈现出的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研讨这些变化给人们的日常交际所带来的结果和作用。
二、 德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            
语言不仅仅是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总和,更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符号系统,就如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索绪尔(Saussure)所说:“语言不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有机体,而是社会力量的产物,是一个语言集团的集体精神的产物”。①在此之前,洪堡特(Humboldt)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语言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精神的外在表现:他们的语言即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即是他们的语言”。②近代的萨丕尔沃尔夫(Sapir2Whorf)理论也认为,语言和世界观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该民族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心理的表述。反之,语言又作用着人的认知和思维,作用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③男尊女卑的语言现象反映出德语国家男女社会地位的差距;同时,这种语言现象又对男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加强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
传统德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忽略和排斥女性,女性只是附带地被提到,大量的职业称谓语缺乏相应的女性形式。1976年出版的杜登大词典中,只有阳性形式的称谓语是203个,而区分两性的称谓语仅有52个。④此外,阳性名词是代表两性的统称;当谈话对象性别不确定时,相应的称谓语用阳性单词和阳性冠词,表示泛指的疑问代词和不定代词也多为阳性词尾。从der Bürger (公民)、Regierungsmannschaft(政府工作人员)、Amtmann(官员)、irgendwer(谁)、der N]chste(下一个)、herrenlos(没有主人的)这样的词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辨认出男性的统治地位。
2)把女性形容为男性的附庸品和从属物,外语论文网认为女性的地位低男性一等:如Herr Kurt Müller und/mitEhefrau(Kurt Müller先生和/或夫人)这样的称谓方式,以及两性之间不对称的称谓方式,如Frau Meyerund Rektor Schmidt(Meyer女士和校长Schmidt)。
3)把女性形容为只适合扮演家庭主妇、妻子和母亲这类传统的女性角色:如Fr]ulein! (小姐!)、Hausfraupflicht(家庭妇女的职责)、die Frau des Hauses(居家女人)这类用语。
4)轻视、贬低和敌视女性:如das schwacheGeschlecht(弱势性别)、Weibsbild(女人)、Weiber(女人)、Dienstm]dchen(女佣人)、Emanze(主张女权的妇女)、Putzfrau(女清洁工)、Tippse(女打字员)这一类词语中含有对女性的贬低意味,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在传统德语中女性不是被忽视、被遗忘,就是以二等公民的身份出现,女性的角色只被限制在对男性提供服务的范围内。
三、女性歧视现象的消除和改变          
虽然在任何时代,语言都始终是前一时代的遗产,⑤是相对稳固的,但是语言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索绪尔的一张图表所示,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社会力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该图表明,要给语言下一个完备的定义,就不能不考虑到两样分不开的东西:语言和说话的大众。任何语言都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由说话人随意改变的规约,能使语言发生演变的因素一是社会力量,二是时间。
当二者共同影响时,语言的可变性就成为一种必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语言中旧有的词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正常表述的需要,产生了改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随着学生运动和女权运动在西方兴起,妇女们提出了“妇女进入语言!”的口号,表达了要显性地、独立地出现在语言中的要求。1975年前后,男尊女卑的语言现象在欧美国家不断受到批判。
最早对此公开提出批评的是美国的拉考夫(Lakoff),他在1975年出版了《语言和妇女的位置》(Language andWoman’s Place)一书。在德国最先探讨这一语言现象的是安得瑞森(Andresen)、克岚(Klann)等人,早期比较有作用的作品是衮特若特(Guentherodt)等四位语言学家于1980年的论文《避免男尊女卑语言运用的原则》(Richtlinien zurVermeidung sexistischen Sprachgebrauchs)。该文指出德语是一种歧视女性的语言,呼吁消除和改变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⑦
此后,众多的语言学家从各个跨学科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如Trimel2Plitz、Walter、Müller、Fuchs、H]berlin、Hausherr2M]lzer、Kargl、Wetschanow、Wodak、Schmid、Wyss、Pusch等)。①90年代比较有作用的作品是格拉布汝克(Grabrucker)于1993年出版的《父亲的政权没有母亲的语言》(Vater Staat hat keineMuttersprache)一书,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猛烈的抨击。②多年以来,德国政府、教会及各个妇女组织都在不懈努力,要求在语言中可视并且可听到妇女的存在。
在众多社会力量的影响下,这部分的语言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歧视女性的称谓逐渐消失       ,德语论文题目德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