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活化德育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内心逐渐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发展,在这一特殊时期下,他们的德育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动荡”。所以,开展初中生活化德育,绽放德育教学的魅力才能提升德育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初中 德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7)26-0160-01 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而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的要求。在开展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生活与德育脱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生活化德育是必然的选择,只有将德育与生活相互衔接,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夯实德育基础。 一 开展初中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德育内容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应考虑初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满足其心理,贴合实际情况,坚决抵制应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审视他们的思想。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变革。在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初中德育教育就应该坚持正面教育,通过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新鲜的事物、光辉的人物来作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看待问题上懂得一分为二,引导他们对社会上的行贿受贿、贪污等消极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另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特殊的思想,只有根据不同的思想近况,才能够找准德育结合点,以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2.德育措施要具备创新性 德育不是简单的转移或传递道德知识与技能,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德性。开展初中生活化德育,应考虑到前中后三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懂得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个人生活,懂得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之中,要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基础,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新社会公德意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初中德育的魅力所在。 二 为初中学生缔造情感陶冶生活的情境 1.社会德育情境 第一,打造学生服务阵地。为学生打造服务阵地,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是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集中表现。(1)组织街道团组织力量,做好组织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娱乐、教育、维权的中心,确保中心能够成为提供学生服务的主要阵地,并且争取在每一个街道都能建立一个服务性阵地;(2)建立社区学生服务中心机制和体制的建设力度,探究筹资渠道、经营途径。每一个中心都应具备固定的设施与场所,能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确保社区能真正地做好学生的社会德育教育和服务工作。 第二,缔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缔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合作。所以:(1)相关部门要做好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垃圾文化、各类黄色书刊的发布,做好初中学校周边文化设施与文化环境的快速整治,开展大型的扫黄打非,对初中学生的各种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关于有犯罪倾向的要予以解决,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2)开展维权服务、法学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咨询服务,以此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教育,确保每一位初中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2.学校德育情境 从相关的学校数据统计来看,部分学校的德育情境只是针对某一个方面,德语论文范文,但是真正能将开放式的德育教育建立起来的学校却没有。想要保证德育教育各个渠道畅通无阻,就必须将生活化德育教育致力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这也是社会走向开放性的必然结果,所以,学校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组织初中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社会性活动,如清洁活动、孝顺活动、礼貌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迎接挑战、接受教育。同时,德语专业论文,也可以提倡初中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弱病残献出一份关爱,让初中学生树立为他人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强化学生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努力的学习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2)学校应合理地借鉴与吸收他校的校园文化,同本校的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建立满足本校发展的特有风格文化。很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出现最多的是“创新”“积极”“进取”“拼搏”等,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德育,缺少德育应有的功能,使学校自身独有的风格难以形成,导致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学校就应懂得站在本校的风格之上,兼顾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现实发展,细致地挖掘学校文化因素,不断积累,为学生打造出德育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 结束语 初中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化,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将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德育教育相互联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德育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道德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赵清淼.注重学生的“德育”[J].学周刊,2017(9):56~57 [2]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庞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