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的政治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这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存在的,所以这种教育方式需要得到转变,德语论文范文,让德育真正渗透到政治教育中来,教给学生更多的道德方面的知识而不是“空、远、大”的理论知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高中政治;德育;教育 高中德育的基础的一些任务是争取将全体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良好的公民,并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争当社会“四有”公民,做到有文化、有理想、有思想、有礼貌。但是一些教育方式过于死板、老套,就导致了在政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现象,让学生只是学会“喊口号”而没有真正的实际行动。本文就将讨论要如何在高中政治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提高政治教师综合素质,统一德育渗透意识 想真正在高中教育中进行德育的合理渗透,最根本还是要从老师做起,提高高中政治老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师仪态,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利于帮助建立和学生的友好关系,从而达到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效果。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表现出来的笑容会极具亲和力,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时刻保持微笑也会给人带去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德语毕业论文,可以使周围的人感到心情愉悦、十分舒服,起着极大的感染力。政治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符合新形势下的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其次,高中政治教师还要不断提供自身的素质,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进行提升和进步,并且能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作用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被作用,树立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二、挖掘教材德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新的课标提出教材的设置要融入思想性,同时又要具备故事性和趣味性,结合具体实际,将理论与实际联合起来,实事求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教学创新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发掘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创新措施。政治学习并不就是等于枯燥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其实政治也可以是十分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我以前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他十分擅长营造政治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从讲《哲学的思维》这一章来说,他在课堂的开始就给大家科普了许多对于西方哲学的小故事,以及一些有趣的哲学传说,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情绪达到了一个兴奋状态,不再死气沉沉;接着他就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哲学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包括有哪些具体措施,用什么思考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欲望,达到了铺垫、制造悬念的效果;然后在讲解过程中,他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讲出自己了解的哲学类小故事,对大家进行提问,另外其他的学生需要解答出同学的问题。最后再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引出新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单调枯燥地给学生讲授新内容,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求答案。他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思路,更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再对政治抱有一种心理上的畏惧感。这样的创新式教学就是值得借鉴的,但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教师始终要记住,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教师在进行中学教育时,也要注意联系教材,紧扣主题,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做到遵循客观的规律,又联系具体实际,用正确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政治教学中来,把握德育教学的“点”、“时”、“度”,有规律有目的的逐渐深入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解对于《国际竞争的实质》这一课的时候,正好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之际,我在上课之前就准备了一段对于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给他们进行播放,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强大的科技国防力量,向他们展示航空员的以及我们祖国的伟大,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他们的上课热情。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就是给学生讲授书本里面的内容,并不会给学生有过多地拓展。而在课标改革的新要求新体制下,教师也要学会随机应变,而不是固步自封,这样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在尊重教材编写的客观事实下,对书中内容不足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改正,科学的辩证发展观要求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四、结语 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学会把握学生的特点,从不断的经验教训中去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树立积极创新的教学思维,立足于现实。政治也是来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同时结合理论指导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德育渗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德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