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高中德育衔接问题的调查及思考[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心理、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一种习惯的培养,如果错过时机,就等于过了季节,失去教育契机是很难纠正的。许多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诸多学校在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科知识的衔接,很少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的变化。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在对初高中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略论探讨了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以供参考。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初高中德育衔接 作用因素 实施策略
  从初中毕业到进入高中学习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在这期间的准高中学生,处于初中学校不再管,高中学校尚未管,父母家长疏于管的“管理空白期”。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开展衔接教育,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忙于同学聚会,沉迷网络游戏,热衷武侠小说,等等,沾上不良习气,“无事生非”。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并强烈呼吁学校要重视衔接教育。许多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诸多学校在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衔接,甚至把初高中衔接教育变成学科知识的补习工作,严重弱化或完全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教育,使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滑。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对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略论探讨了学校在开展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诊断问题症结,追溯问题根源,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近况及特点
  中学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成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是动荡的、矛盾的,充满变数的。因此,探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近况,关于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成长。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需要我们清醒认识。
  1.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繁重学习任务的作用,当代中学生无暇关心社会,政治观念较淡薄,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如“你是否经常收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44.89%的初三学生表示“经常”,50.47%的表示“不经常”,3.77%的明确表示“从来不关心”;在高一学生中,德语论文题目,也仅仅只有44.8%的学生表示“经常”,53.47%的学生表示“不经常”,1.54%的学生表示“从来也不关心”。在被问及“当国家危难时,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初三学生有69.0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报名、志愿参军”,有24.16%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征,就参军”,也有4.7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尽量拒绝”;高中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略有增强(见表一)。
  表一 政治意识
  2.法学素养:有待提高,但有较强的正义感。
  我们以学生经常遇到且深有体会的交通信号灯为例。大多数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有的,63.21%的初三学生和72.05%的高中学生认为闯红灯是“十分危险,需要制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占20.52%,高一占14.13%的同学认为“只要对面没有车,闯闯无所谓”,确实令人担忧。在交通信号灯面前学生暴露出了“自我中心”的表现,有23.59%的初三学生和23.50%的高一学生认为“红灯时间太长了”,要求缩短红灯等待的时间。据我们了解,宁海城区信号灯等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确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急躁心态和不耐烦的处事心理。学生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法学意识明显不平衡,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低于社会的法制要求,而应用法学武器自我保护或维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较强。如被问及“当你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时,你会”时,表示“及时报警,拨打110”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措施,选择“硬拼”、与“罪犯搏斗”;部分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赶快走开,确保自我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见表二)。
  表二 法学素养
  3.道德观念方面: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近况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我们的调查是从公民的基本德行出发,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如“在楼道里有纸片、果皮、饮料袋等垃圾,你看到后,会怎么办?”“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你会怎么做?”“同学间有冲突,你会选择?”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见表三)。
  表三 道德观念
  4.心理品质方面:心态积极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抗挫折能力相对弱化,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德语论文题目,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有54.72%的初中学生认为当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学习”,到了高中这一比例在上升;有17.69%的初三学生认为最苦恼的是“没钱”,这一比例在高中学生中则有下降;还有13.43%的初中生和17.97%的高中生苦于“无目标”,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阳光、开朗“有烦心事时”,表示会与朋友、老师、父母倾诉,而首选“向朋友倾诉”的占大多数,可见,交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要正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是选择“找老师倾诉”的比例相对较低,看来老师要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还需加油。另外,还要重视遇到烦心事“闷在心里”的“闷葫芦”,这部分学生不可忽视(见表四)。   表四 心理品质
  5.人生价值观方面:总体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的价值取向上。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向上的。如“你认为作用你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有较大异同,初中学生依次为“自己”、“同学或朋友”、“家长”、“社会”、“老师”;而高中学生的选择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家长、”“自己”、“同学或朋友”、“老师”、“社会”。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中学生能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或烫染头发吗”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异常鲜明,有24.76%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是自己的权利”,而高中学生只有6.75%的学生认为“可以”,也有3.54%的初中学生认为“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管不着”,并且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反而有增加,不过,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这违反了《中学生守则》”(见表五)。
  表五 人生价值观
  二、作用初高中德育衔接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异同性日益增强,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种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市场信用等问题,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导致有的人道德观念颠倒、错位,中学生的品行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当代中学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泡大,知识面较宽、自我意识强;有个性、有活力。同时,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且责任义务意识弱,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心理上自信的同时又很脆弱,自尊叛逆又渴望独立,既喊叫着“我的生活我做主”又无法摆脱对父母亲依赖的矛盾心理。
  2.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自身的弊病依然存在。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本上、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下了课堂或出了校园跟谁讲道德?”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无奈而迷惘,无所适从。
  3.家庭作用不可忽视。
  有的学生经过学校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良知,很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时,父母不是循循善诱,正面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嘲笑甚至鄙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厉害,不要吃亏”,这种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负有重要责任。再说,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娇之、惯之、放之、任之,孩子自然缺乏自律意识,过了18岁仍然“长不大”,没有责任心,不成熟。
  4.现代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带来“现代病”。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给予我们生活极大的帮助。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隐患,如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等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互联网信息量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同时,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厚,人与人的物化倾向浓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三、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的策略
  由于作用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而且要靠家庭、社会的配合。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
  1.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增强衔接的合力性。
  一是要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与初中的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必要的初中毕业班与高一新生各方面情况的交流反馈制度,有利于及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初中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虽然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使“三教”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这就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影响,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参加的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填补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德育空白期。
  三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要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学生与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假期,提高衔接的科学性。
  假期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一个充实完美的假期,可以调整学生身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能留下令人终身回味的印记……这就是假期的独特魅力。假期里,学生可以在家长、同学、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夏令营、社区服务活动,亲近自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通过各种活动,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假期还要补补亲情课,不是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懂得尊老爱老,学会感恩;要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提高文学修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发展。
  3.立足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德育的无痕性。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措施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4.积极探究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彰显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中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生暑期军训和国防教育、各类形式的夏令营等。通过活动,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5.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重要影响,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领导、联络、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优势,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方式变化了的青年学生,团组织要更新观念、改进措施,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如可以通过举办图片展、团课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正面教育和经常渗透相结合。
  6.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增强德育的长效性。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有利于理顺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真正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关于学生成长档案袋,不求档案内容统一化、模式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彰显个人特色,展示学生自身的特长,张扬个性,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理想的成长档案袋,保留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为我们描绘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的轨迹,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档案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关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调查探讨,勇于探究,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廖万忠.新时期如何加强好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4(05).
  [2]李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17.
  [3]王颖.论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D].上海师范大学,2004.
  [4]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探讨,2001(0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