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对校园里的学生产生了相当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近况,作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而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三观教育。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思考 当今社会,影视、网络、手机、游戏风靡一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思潮等伴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已使校园不再成为一片净土。有资料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对网络一见钟情者占90%,60%学生有过上网经历,钟情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又占上网的80%,真正是上网查资料、看信息的只有不到20%。曾经沉寂一时的“读书无用论”又再度充斥社会。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思想让学生一走出校门就遭遇反击和侵蚀。另外,像我们这些农村中学,还面临着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在家的家教盲区困境。因此,当前中学生群体中出现了道德素质低下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口是心非,习惯不良,唯我独尊等。即使学校和老师孤军奋战,纵然精疲力竭,也是回天无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特别是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呢?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培养学生为其终身发展所具备的能力,同时,要抓住适宜的时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相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1、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有机渗透德育。有些课文所叙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太久远,学生对文章所塑造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也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有关资料),有了这些材料的铺垫,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深透。 以前学习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当听到亿万人民在寻找总理时的声声呼唤“周――总――理”时,有的同学竟嗤嗤地笑了,听着这么深情的朗诵,他们竟会觉得好笑!这是因为他们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高尚人格了解不够,对亿万人民无限热爱与怀念总理的感情体会不深。针对这种情况,以后在学习这首诗时,笔者注重交代背景,向学生介绍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一生,向学生介绍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亿万人民自发悼念总理,十里长安演奏家总理,悲痛的哭声响彻云霄的感人场面,介绍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花圈如海,哀歌如潮的震撼人心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周总理的光辉形象,体会到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这样,学生就进入诗歌所设的特定情景之中。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感情就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诗文,学生似乎与作者在一起,到处寻找着。从高山、大海到森林、边疆;从五洲四海到祖国的心脏,急切地寻找,觉悟地呼唤:“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同学们的心啊,随着诗句激荡。一个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人形象就这样耸立在学生的心目之中了。 2、结合课文内容渗透德育。 语言是课文内容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与“道”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的。“道”,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文章“道”是通过语文文字表现出来的。比如写人的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寄寓作者的褒贬;写物的文章、叙事的文章的旨意也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与“道”有机统一的关系,决定了语文课不能也不应该上成一般的政治课,不能单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只能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德语毕业论文,缘文释道,因道释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布满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同时,德语专业论文,这篇散文构思的角度不同一般,语言文字平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抓住肥胖的父亲步履艰难地爬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一细节,来略论父亲的形象。年迈的父亲执意要为年轻的儿子买橘子,因为他想到长途旅途中儿子会口渴,而他亲自买橘子是在尽做父亲的责任。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此时的父亲走路已步履蹒跚。从月台下去,“要慢慢地探身下去”,已是不易,而要爬上月台,则更是困难,“攀”、“缩”、“倾”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简练,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已溶入这几个传神的动作之中,而儿子望着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泪很快流了下来”。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感动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这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是足以催人泪下的。学习《背影》,要让学生从文中的“父亲”想到自己的父母,让学生回忆这十几年来父母对儿女所作的点点滴滴,说说父母对儿子深如江海的养育之恩,谈谈作为儿女应当怎样做,才能抚慰父母、回报父母。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育人”,但假如只是空洞的说教,没有结合课文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德育就会流于形式,空泛、枯燥,收不到实效。 二、课外阅读-----德育渗透的“有力后盾” 大学扩招后,学生的升学压力是减少了一些,但要考上重点大学还不是件轻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还是承受着学生的压力,分数还是压在学生头上的一座大山,有的家长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读课外书会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让学生读课外书,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明智。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聪明的结晶,学生广泛地吸取课外书籍的丰富营养,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书籍也有良莠不齐,而且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针对学生意志薄弱,经受不住困难挫折考验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从中学习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以顽强的毅力迎战困难的精神;针对学生革命理想淡化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学习革命先辈为正义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不仅不会作用学习成绩,反而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三、语文活动――德育渗透的“强化剂” 比如确立一个德育主题,要求学生收集伟人的故事及各行各业中先进人物的事迹,并举行讲故事比赛。这样,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也还可以利用节日、纪念日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如端午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可以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帮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对父母表达祝福感谢。总之,首先的培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让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成为德育渗透的一支有力的强化剂!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让初中生在感悟语文海洋的浩瀚的同时,也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愿教师洒下的精神之雨,能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催放出一朵朵娇艳的文明之花。相信初中语文课堂能在琅琅书声的同时,撒满德育的阳光!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六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