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福特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渊源[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以降,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作用,好莱坞的约翰福特等导演拍摄过多部类似影片,其中《告密者》堪称典型,该片在多方面都具有浓郁的表现主义色彩,让形式风格与主题意蕴达到了相得益彰的理想境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德国电影;表现主义;约翰福特;《告密者》
  约翰・福特(John Ford,1894―1973)是举世公认的美国西部片大师,曾4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是美国电影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得主。然而,他的第一部获奖影片《告密者》(1935)却是一部极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色彩的著作,只要仔细梳理福特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他执导这样一部影片并非偶然……
  一、20世纪20年代德国电影的艺术成就与传播概况
  20世纪20年代,德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著称于世,并对世界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深远作用。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前卫探究
  20世纪初,随着“摄影术”的普及,写实绘画的地位趋于下降。为此,部分欧洲画家开始革新绘画语言,致力于探究“表现主义风格”――试图寻求某种能够直观揭示内心情感的绘画样式。为此,他们摒弃了“透视/逼真/立体/细腻”等摹写客观现实的创作陈规,代之以“夸张/诡异/简约/平面化”的造型,构图粗粝冷峻、色彩对比强烈,旨在直接表现并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与心理状态。随后,表现主义风格很快波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
  当时,表现主义风潮在欧洲诸国都很流行,但以德国尤盛,其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巨大创伤,导致其社会极不稳定,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①,更是严重冲击了德国人的生活,这使德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相当苦闷,失落感与危机感四处蔓延。②这样的社会氛围,无疑给“表现主义”创作措施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它能直观呈现愤懑的心灵世界,映射民众的恐慌心理,同时也为艺术家抒发个人情怀提供了有力武器。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艺术潮流的作用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滥觞之作――《卡里加利的小屋》(罗伯特・韦内导演)于1920年在德国面世。该片由三位表现主义画家任艺术顾问,其美学特征大体为:摒弃实景拍摄模式,全部使用舞台化手绘布景;非自然的、扭曲的空间关系;人物造型诡异、行动迟滞;多用低调摄影、明暗对比强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阴鸷氛围,具有强烈的抽象化、符号化特征。该片上映后,引发了德国电影的表现主义创作浪潮,涌现了《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茂瑙,1922)、《蜡人馆》(保罗・莱尼,1924)、《大都会》(弗里茨・朗,1927)等杰作。这些影片或直击现实阴霾、或挖掘历史遗产、或忧虑人类未来,但在形态和内容上,都弥漫着一种阴森、迷幻、惊悚的气质。此外,当时的德国影坛还流行过史诗电影和室内剧。这两类影片也都渗透着表现主义色彩,并同样执著于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持续了十余年,给世界影坛留下了丰厚遗产,并直接推动了好莱坞电影的拓展――无论是在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约翰・福特等大师的著作中,还是在后来颇为流行的恐怖片、悬疑片、惊悚片、黑帮片等类型片当中,都可以看到源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滋养和神韵……
  (二)德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的直接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德国电影人主要处于开始移民美国,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20世纪初的美国已成为各种技术和艺术的“实验室”,堪称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天堂,各类文化资助者、基金会、博物馆和大学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渴望借此获得成功和财富。③
  其次,作为国际电影业的巨无霸,好莱坞历来奉行“无力胜之则‘买’之”的策略。克拉考尔曾这样揶揄道:“作为特有的致敬方式,好莱坞雇用了所有它可以弄到手的德国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④。从1923年起,德国杰出影人刘别谦、保罗・莱尼、波马等人先后投奔派拉蒙、环球等企业。⑤
  20年代的这次移民潮对好莱坞产生了巨大作用,“自第一次进军美国后,这种作用延续了数十年之久。模仿德国电影取得成功,加上德国创新型人才涌入美国,几乎改变了盛行一时的美国式电影风格”⑥。
  1926年7月,著名德国导演茂瑙与福克斯企业签约。为笼络茂瑙,福克斯投资50多万美元改善企业硬件设备,甚至还在好莱坞贝弗利山西面买下了300英亩土地。
  才华横溢的茂瑙果然出手不凡,他为福克斯拍摄的首部影片《日出》(1927年)广受赞誉,一举拿下首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女主角/摄影/影片”三项大奖!自此,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在好莱坞蔚然成风,拉乌尔・沃尔什、弗兰克・鲍沙其等知名导演争相模仿,德语毕业论文,此时已小有名气的约翰・福特也是热衷者之一。
  二、约翰・福特的表现主义实践和《告密者》
  福特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领悟经历了较长时间,最终于1935年拍出了《告密者》,这是一部富含表现主义神韵,亦充盈着他个人气质与情感的佳作。据此,福特初步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大师地位……
  (一)对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初步实践
  1894年,约翰・福特出生在缅因州的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21岁进入了环球影业企业,两年后即成为导演。1920年,声望日高的福特因不满环球的薪酬,跳槽至福克斯企业。此后几年,福特执著于探究西部片,并拍出了《铁骑》(1924年)这样的佳作。
  1926年,在茂瑙执导《日出》时,福特和许多导演都专门到现场观摩。茂瑙对影片节奏的把控,对纵深空间的制造以及出神入化的移动摄影,特别是揭示人物灵魂的灯光设计,都给予福特以极大启发,他随即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新片《慈母颂》的创作中。⑦次年,在他拍摄的《一门四子》中,又进一步借鉴了茂瑙的电影风格。
  然而,福特此时仍处于模仿状态,尚未把握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精髓。《一门四子》中的移动镜头、纵深调度虽有增加,但缺乏创造性应用;光/影的造型影响也限于个别场景,而多数室内布光仍是“满堂亮”。显然,福特尚未认识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肯綮是呈现人的灵魂与情感――在纷繁的电影技巧背后,是导演对角色内心的关注。凡此种种,德语论文网站,致使《一门四子》中的人物未能彰显出个性化的魅力;1927年,福特拍摄了《刽子手之家》,反响仍然平平。   此时,有声电影的出现,给电影企业和市场带来巨大作用,为此,福特只好暂时放弃艺术探究而去努力适应电影声音。同时,福特与福克斯企业也出现嫌隙,转而与米高梅、环球等企业合作,因忙于适应各企业的运作方式,福特已无暇顾及艺术追求,在此期间他执导的影片均不甚理想……
  (二)重拾表现主义风格,《告密者》脱颖而出
  直到1933年应邀为雷电华企业拍片,福特才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企业制片总监梅里安・库珀对福特青睐有加,给予他充分的创作自由。借此,福特开始重新探究其钟爱的“表现主义风格”,结果他在此拍摄的首部著作《最后的巡逻兵》(1934年)即大获成功!随后,又相继执导了《布尔医生》(1933年)、《朝圣路日记》(1933年)、《普利斯特法官》(1934年)、《转弯处的汽轮》(1935年)等影片,均反响不俗,同时也显示了福特在把握“表现主义风格”上的日趋成熟。
  1935年5月,福特酝酿已久、精心拍摄的著作《告密者》上映,不料票房惨淡、很快下线。然而,评论界却对该片的艺术成就交口称赞……在各路有心人的积极推动下,六个月后该片重新上映,结果票房飙升,最终为雷电华企业盈利891万美元。⑧
  评论界对《告密者》的推崇并非妄谈。影片倾注了福特对爱尔兰命运的深切关注,简练的对白与忧伤的配乐,显示了几年来福特对电影声音的卓越探究,忍饥受饿但依旧执著于信念的主人公,也迎合了当时身处经济大萧条泥潭中的公众心理,而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经验的融会贯通,则最终成就了本片的艺术品质。
  《告密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初,爱尔兰共和国局势动荡。都柏林警察局以20磅悬赏捉拿革命者弗兰克。结果,作为朋友和战友的基波告发了弗兰克,导致了弗兰克被杀。基波对此深感惶恐,其背叛行为受到了革命者的审讯和惩罚。最终,身负重伤的基波逃到教堂,向弗兰克的母亲忏悔了罪行,并在得到宽恕后死去。
  可以说,整部影片在风格上颇得茂瑙著作之神髓。如:夜晚都柏林的街道雾气弥漫、阴风四起、幽暗恐怖――这既是影片故事展开的客观环境,也是主人公内心迷茫孤独的外化……显然,对“光与影”的出色应用,无疑是本片最具德国表现主义特征之处。
  首先,《告密者》完全摒弃了福特早先影片中“满堂亮”的照明方式,重视应用光影烘托空间感与物体质感,无论内外景均明暗有别、层次分明。
  其次,福特还利用光、影来暗示剧情、刻画人物。如:被通缉的弗兰克在餐馆遇到基波,基波的面部明暗相间,暗示其人格的分裂与灵魂的挣扎,而弗兰克则被完全照亮,昭示了他的光明磊落。同时,基波手中的餐刀被过度曝光,闪烁的寒光似乎预示了他邪恶的内心。
  还值得一提的是,《告密者》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主题的暧昧性,也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有着不解之缘。首先,与当时大多数好莱坞影片相比,基波似乎很难套入“好或坏”的人物模式,他既软弱到没有胆量处决俘虏,又能残忍到出卖同志;他虽然深爱妻子,却又将两人打算移民美国的20英镑挥霍殆尽。基波似乎并不是个十足恶人,但怯懦的性格、贪婪的心态最终使他滑向了地狱。
  其次,作为爱尔兰移民的后代,爱尔兰始终是福特著作的母题之一,《刽子手的家》《青山翠谷》等影片都以爱尔兰作为空间环境,《告密者》则是一部直接体现爱尔兰争取独立的影片。然而,福特在该片中对爱尔兰革命的态度却很矛盾:以弗兰克为代表的革命者热情满腔,但缺乏胆略;作为被解放者的底层民众则相当麻木,与革命者势同路人。在这部饱含情感的著作中,福特所流露出的是对爱尔兰革命前途的悲观与茫然……
  当然,艺术著作并非政治斗争的宣言书,其魅力的达成,重在艺术化地呈现编导对事物的个性化思考、观察与呈现。最终,这部技巧与主题浑然天成的影片,使福特在第八届奥斯卡奖上首次赢得了“最佳导演奖”,而且该片还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剧本/配乐”等共四项大奖……
  三、结 语
  毋庸置疑,在福特的成长历程中,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为他提供了最丰盛的精神食粮。从1927年前后的笨拙模仿,到1935年左右的驾轻就熟,经过多年历练,福特最终将德国表现主义熔铸在了自己的电影语汇当中。自此,表现主义的印记作为其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总是水乳交融地呈现在其创作中,并由此造就了《关山飞渡》《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搜索者》等一系列经典之作……
  注释:
  ①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战胜国(协约国)与战败国(同盟国)签订了这部条约,全称为《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旨在惩罚、削弱德国。它的签署,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②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黎静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第2页。
  ③ [法]让-卢普・布盖著:《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严敏等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
  ⑤ [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第85页。
  ⑥ [美]弗吉尼亚・莱特・卫克斯曼著:《电影的历史》,原雪梅、张明、杨倩倩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⑦⑧ [美]斯科特・埃曼著:《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文超伟等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页、第85页、第131页、第132页。
  [作者简介] 游晓光(1988― ),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探讨院电影学2017级在读探讨生。主要探讨方向:电影历史及理论。史博公(1967― ),男,山西长治人,电影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探讨院教授。主要探讨方向:电影社会学、电影民俗学、喜剧电影、抗战电影。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