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20世纪前,一个听话、守纪律、讲规矩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家长有权决定子女的前途。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促使德国家庭教育目标也产生了变化。 一个人能不能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帕瑞克曾经说过:“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德国孩子的父母似乎更能深刻地明白这些道理。 性格与品德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孩子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心理学者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许多家长都感触颇深。原来,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是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因而在家长的呼吁下,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一位家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 这位家长说:“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 接受不同 “赞美给孩子注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 “学会善言不易,学会沉默更难。” ――谚语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看父母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结果。父母不能总是拿孩子去攀比,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风格、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就像色彩一样,你认为红色的好,可全是红色就会太单调,电视里、广告牌的色彩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色彩组成的,因此才斑斓多姿,吸引观众和行人的眼球。孩子与孩子之间有许多不同,不能拿不一样的两个东西去比较,不同并不是差距,正是它才创造了世界的多彩! “不同并不是异同”,但我们往往却把它当成异同,导致事与愿违,使孩子内心有挫败感。明智的父母应是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和力量。 德国人认为,父母这个职业是最神圣、最伟大的职业。它不仅鼓舞孩子、激励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同时它也能毁灭孩子的梦想和前景,使孩子成长为与社会相背离的人。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各种才能与风格都能崭露头角,这样人就更有弹性,社会也将更多姿多彩。父母要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开发他们特有的潜力,让他们随独特个性而发展。 父母教育孩子,表面上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做学问,实质上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怎样去做父母。我相信,若孩子有一天成为父母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像自己父母一样去支持、理解、宽容孩子。父母的力量不仅是强大无比的,而且还具有传递性。 谦虚是终身的学问 “真正的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是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 没有一个人能够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探讨拿了。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 骄傲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些智慧,这也许恰恰是使他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原因。所以,你应该十分注意这一点。永远记住,聪明人一旦骄傲起来,马上就会成为浅薄的小丑。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了乐观上进;而骄傲是对自己的小全面认识,是盲目乐观,常会址人不思进取。 德国教育家安德里说:关于父母来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会让人迷惑,孩子们常会把自己那点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现,这时父母应该然孩子分辨两的区别。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也是健康成长的绊脚行,任何成绩的取得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 在学习上让孩子知道,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另外,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人群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德语论文范文,自然容易沾沾自喜。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 如何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批评和建议是终身的学问。 孩子的骄傲自满往往和不能很好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关。而父母、教师没有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不谦虚的毛病,也和能否正确的批评和建议有关。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关于孩子来说,我们在评论他们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孩子。因此,我们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爱。 耐心是一种优秀的素质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 ――罗丹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 ――培根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罗蒙诺索夫 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耐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也有很大的作用。孩子的耐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缺乏耐心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自己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J情。 比如,晚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不断地起身、坐下时,父母要坚持看书,孩子看到父母能够耐心地看书,也能受到一些感染。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跟孩子说好这件事必须耐心地做完。如果没有完成不仅需要补上没做完的,而且还得再增加时间来处理相关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有计划地去做事,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耐心地把事情做完。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耐心执着是获得成功人生的基本条件。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时就要用耐心。孩子做错了 事,要给他讲道理,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就是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让他心服口服。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耐心,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们总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则便会不停地纠缠。父母如果从小教孩子学会等待,不事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心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 遇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作出让步。如果父母每次都是只要孩子一要求就做出让步,孩子得到的经验就是“妈妈总是听我的,我想怎么样就可怎样”,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耐心。但是父母也不可以用生硬的态度来命令孩子,那样孩子会因受到伤害而产生逆反心理。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等待不一定有好处,但那是必需的。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玩,这时家长可以站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干净、饭桌擦干净、房间收拾整洁。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父母应当即时给予表扬,强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习惯。 生活与秩序 教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宪法》 绝大多数孩子们的德国父母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 第一,通过花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 第二,孩子可以学会自己拿主意。因为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德语论文网站,变得有主见。 第三,孩子通过处理零花钱能学会制定计划。 对于孩子零花钱德国孩子的父母们很有一套理论。他们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零花钱交给孩子,既给孩子一种“守信用”的印象,又方便孩子安排理财计划。无论孩子是否听话乖巧,都有权得到零花钱,父母并不把零花钱当作奖罚手段。 父母们基本上让孩子自主决定怎么花钱,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所买的东西必须不是危险或是不健康的(比如小刀、香烟等),毕竟孩子年纪尚小,这些约束是必须的。 在零花钱的金额上,只要年龄差不多,不论男孩女孩,待遇都是相同的,这也是为孩子树立平等观念的好机会。此外,很多父母还鼓励孩子在银行开设帐户,让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进行储蓄竞赛。 德国人天性严谨,父母说给多少零花钱就给多少,如果孩子过早花完,就算追在大人屁股后面来讨要也没用,因为这是违反约定的行为。父母还会和孩子交谈,看看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一起商量今后如何避免。另外,孩子毕竟是孩子,零花钱金额要适当,德国教育专家还为此专门为父母制定了一个参考标准。 德国教育专家还提醒父母教会孩子正确区分愿望和需求。愿望是指通过广告和其他儿童的炫耀所产生的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需求指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比如说,孩子近视,需要一副眼镜,这是需求。但如果要一副昂贵的镜架,那就是愿望。父母在给孩子购买物品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领会这一区别,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遵守时间是不能容忍的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大诗人歌德 在德国,似乎人们没有所谓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但他们却把时间看得比金钱还要珍贵,他们把时间等同与生命。 德国孩子的父母非常注意孩子能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们跟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作出合理的安排。这样,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就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他们认为,良好的时间观念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德国一个中学教师说: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作用处理许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应用一定的措施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礼仪的启蒙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 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或“淑女”,不但是社交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仪表风度,孩子们会受益一生。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 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辛西娅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 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马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 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杆作为礼物。有一次,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马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杆借给我玩一下?” 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措施,使孩子们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良好的作用。 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