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人来说,中国曾经很难接近。1949年之后,第一波报道中国的记者以香港为中心,德语专业论文,像他们那些报道克里姆林宫的同行一样,只能采访到外交官和叛逃者,以有限的资料尽力去猜想一个他们不能踏足的国度。即使有少数人幸运的得到许可进入中国,也只能去参观那些安排好的地方和人物,因此这批外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浅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一代记者涌入北京,他们的行动和其前辈一样也受到限制,但是他们至少可以到处逛逛,也可以随意采访当地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伴生着诸多问题,这批记者主要关注中国私企的发展,非常严厉的一胎政策,还有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潘文(John Pomfret),《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 就是这批人的代表人物。这批记者虽然接触到的资料比之前的同行丰富的多了,但是他们的描述还主要是大面上的,德语论文范文,关注的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90年代,又一批新的外国人来到了中国,像何伟(Peter Hessler)1996年来到重庆的涪陵,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来到四川内江。这时的中国几百万农民离开家乡的土地,进入发达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西方人开始谈论“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来,以何伟为代表的新一批中国纪实文学作者他们关注中国的小人物,深入细节,报道越来越详细,甚至比中国人自己还了解中国的某一方面,比如《华尔街日报》记者张彤禾就主要关注东莞的打工女孩的生活。 相比之下,德国留学生雷克则属于另一种报道中国的外国人。1981年生于汉诺威的雷克高中毕业后,曾在巴黎生活一年,并从巴黎徒步回到德国。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期间,雷克混在酒吧,吃遍京城美食,交了一堆中国人朋友,还曾想要说服一对双胞胎姐妹搞3P。2017年11月,26岁生日那天,雷克决定送给自己一份最美的礼物:在北京生活两年之后,他要徒步回到德国的家,巴特嫩多夫。 雷克的徒步之旅从北京开始,经过了4646公里的路程,走到乌鲁木齐。期间经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徒步结束后,雷克回到德国写作了《徒步中国》一书。与何伟的《寻路中国》相比,《徒步中国》不是一本严谨的社会调查,而是注重田野体验。从中能体会到的是一个德国“80后”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和追求。而作为背景的中国也呈现出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概念完全不同的面貌。 因为是走,所以雷克的旅程更慢更细致更草根。这条漫漫回家路经过长城,经过兵马俑,经过丝绸之路。雷克在此期间拍摄了乡间的婚礼和葬礼,经受了沙尘暴的考验,但是点亮这段旅程的,却是那些小小的火花,与各色中国人的相遇:在刘关张结义的桃园,算命先生双手握签对他说,“你的目标都会实现,生意也会成功,你的后代都是大学生。”家在新疆,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城市参加跆拳道培训的健身教练,陪着他走了一天,为他驮着行李。文化局官员对他的相机感兴趣,一起吃烤串的政府公务员则让其留宿办公室。 这位留着大胡子,头发乱蓬蓬的老外,很多人叫他“阿甘”,不但到处吸引小孩子的围观和追随,还吸引了一些成功的生意人的关注。经营饭店,洗浴中心,宾馆、几家电脑店和一些别的生意的董哥,让他在保定的新乐市玩了几天。而路上碰到的做火锅连锁生意的杨家兄弟也主动请他吃饭。还有一位甘肃的村长,自己住在商店里,却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他,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中国人对会说流利中文的老外普遍怀有的好奇心,让雷克在徒步的过程中屡屡柳暗花明,而且还艳遇不断。 雷克声称躺在春天田野里的,自己就成了连亚历山大大帝都嫉妒的第欧根尼,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让雷克非常尊敬从1983年就开始徒步的“中国第一疯”谢建光,“这个人徒步的时间几乎等于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在雷克的描述里,谢建光是一位思想家,见面就跟他提康德、尼采,他只住在自己的车上,在野外过夜,相比之下,雷克总是要住旅馆的。 本书还有另一条感情线索。雷克在北京读书期间认识了同样在北京学习并准备去德国上学的小象。在雷克徒步过程中,开始了与身在慕尼黑学习的小象的恋爱之旅,不过最终的结局让雷克的徒步之旅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