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政策选择以及经济学探讨基本上是在英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脉络下展开的,以至于我们谈及经济学,就盲必称“市场”、“产权”和“私有制”这类概念及以它们为基础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当我们谈及经济实践和经济政策时,就必然是英美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实践和市场模式,即所谓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英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和政策主张为中国理论界和一些政策制定部门人员所推崇,轻易地就被当作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与此相应的是,在当前种类繁多的经济读物中,多是翻译过来的英美经济学家的作品和以各种方式对之进行阐释的国内经济学者的著作,对于其他经济模式,尤其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经济学译著和创作则少得可怜。对那些同样比较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像德国模式和东亚模式,很多人知之甚少。 《社会市场经济辞典》由德国100多位顶尖经济学专家精心撰写而成,是一本系统介绍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辞典,德语论文题目,是对于“德国模式”的百科全书,“旨在阐释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政治纲领及其政治实施状况”。它并不深奥,也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德语论文,文字简洁而有力,内容系统而全面,关于我们了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形态颇有帮助。 作为“德国模式”称谓的社会市场经济虽然成型于二战后,但这种经济社会体制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市场经济不过是为德国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经济社会体制找到了一个更贴切的名称。“放宽历史的视界”,我们看到,19世纪的德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时的德国既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那时,英国的廉价工业品像潮水一般涌进了德国的市场,李斯特从当时德国的历史课题出发,从当时德国与英国相比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出发,建立了国家主义经济学。随后的历史学派继承了李斯特的历史使命,并针对当时国内刚出现的“社会问题”、“劳资问题”主张采取“阶级调和”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 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历史学派 (讲坛社会主义)形成,这时德国产业资本逐渐壮大,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尖锐,劳资问题日益严重,讲坛社会主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改良主义方案,他们持一种折中主义的立场,是“第三条道路”最早的思想渊源。当时的俾斯麦政府为了与社会民主党和工会争夺工人阶级,推行所谓的“君主社会主义”,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后,德国战败,德国理论界围绕未来的经济社会体制展开了一次大讨论,一派主张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另一派主张选择一种市场经济模式,最终,艾哈德选择经济自由主义者米勒,阿尔马克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并以货币改革为先导,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米勒・阿尔马克在设计社会市场经济方案时,考虑到了德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潮在公众中的作用,吸取了他们的一些主张,使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具有明显的中间道路特征,从而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所以,德国很快就度过了改革的震荡期,步人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迥然不同于英美模式的德国模式的运作,让我们感受到德国模式在二战后的逐步成型,德意志这个崇尚理性和思辨的民族在经济领域的独特创造。 中国的体制改革日益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出来,社会公正问题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一阵儿炒得沸沸扬扬的“郎咸平事件”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则较好地处理了自由与秩序、改革与稳定、发展和公正之间的关系,这关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该书是以辞典的形式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制了作者对某些问题更深入地展开讨论。关于我们当前的问题和争论,《社会市场经济辞典》虽然开不出现成的药方,但它所捉供的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逻辑――“自由/秩序?、“市场/公正”――关于这些争论是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