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30分钟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德国联邦政府在柏林举行“二战”信德人和罗姆人受难纪念碑揭幕仪式一事,足见这一新闻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罗姆人以及与他们关联密切的信德人,过去通常合称为“吉普赛人”。“二战”期间,其与犹太人一样被纳粹视为劣等民族,50万信德人和罗姆人惨遭屠杀。鉴于这一少数族群长期受歧视和排斥,同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信德人和罗姆人却被遗忘多年,直至距离西德承认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并开始向受害者赔偿已有30年,即1982年才首次承认信德人和罗姆人也是受害者。又过了30年,信德人和罗姆人受难纪念园终于落成,纪念碑随之揭幕。德国总统、总理等政要及百名屠杀幸存者参加仪式。总理默克尔致辞:“这座纪念碑铭记那些太长一段时间遭到忽视、得到太少公众承认的受害者--成千上万遭受纳粹迫害的信德人和罗姆人。每一个人的命运让我们充满悲伤和羞耻”,纳粹“使德国蒙受耻辱”! 虽说德国人这一“无声的泪水”姗姗来迟,在相隔近70年后才立碑--与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隔街相望--纪念,但它毕竟向世界昭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姿态:德国人再次反思“二战”耻辱史。 我从未怀疑过“德国是一个最伟大的文明遗存和最深重的罪行记录并存的国度”这一论断。在德国,纳粹统治了12年。“二战”时期,德语论文网站,德国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一个甲子已过,德国历届政府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都是极为鲜明的,即:公开反省罪责,向遭到纳粹侵略和伤害的国家及人民谢罪。恰如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奥多尔·豪斯所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从德国总理勃兰特造访波兰下跪到向受害国巨额赔偿,从为反纳粹牺牲者平反到全民族清算“道德罪行”,从重视下一代“战争记忆”到立法限制纳粹死灰复燃,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德国从未停止过以一种“刮骨疗毒”的态度对耻辱史进行深刻检讨和严厉批判。如今“二战”信德人和罗姆人受难纪念碑揭幕,德国人为自己的反思又添上一筹。 记得上海世博会上,德国馆展出一个另类“产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铭牌“绊脚石”。据德国馆工作人员介绍:每块“绊脚石”上刻有的文字是一个或数个人的名字及生卒年月,那全是在“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受害者。政府出资,将它们一块块镶嵌在罹难者故居门前,稍略高出地面,德语论文,常使人不期而遇,在硌脚之余,驻足俯首注视一下那些揪人心肺、催人泪下的名字。据说,像上海世博会上展出的“绊脚石”,在德国有2万多块,它们悄然地躺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更是悚然地深埋在德国市民的心灵深处!德国人雄风重振,在昂首阔步前行的道路上,并没有像搬掉“绊脚石”那样全然清除“二战”后遗留的罪证,而是背负历史罪责,像博物馆一样完好地保存着“二战”时期的集中营,其中铁丝网、煤气房、监牢一如恐怖的往昔。以“绊脚石心态”直面耻辱的历史,防止重蹈覆辙,这几乎成了德国人的共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当年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和当今的“二战”信德人罗姆人受难纪念碑,堪称两块巨大的“绊脚石”,时时刻刻在提醒德国人反思罪恶、铭记教训、悔过自新。 近读学者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他的答案是:“以人性道德的理由记忆”。真实的记忆一定要有人性道德对记忆的略论与过滤、唤起与赓续,唯有如此,真实的历史才能与文明一起传承下去。敢于直面历史,敢于让历史的耻辱鞭挞自己的灵魂,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民族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无疑也是一个成熟的民族。 --在我看来,德国乃是这样的一个民族。 【宋正怀荐自《上海法治报》2017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