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脑袋为什么是“方”的?许久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所谓“方”,用北京话来说就是“一根筋”,脑筋不会转弯,有点像赵本山和范伟小品《卖拐》中那个憨厚的大厨。 一位好友曾哭笑不得地跟我说起她在德国的一次亲身经历: 因赶火车走得急,她在站台候车时嗓子干得快冒烟了。正在此时,她看到一辆售食品、饮料的小推车过来。她急忙走上前去,掏出欧元,想买瓶可乐。谁知售货员执意不肯,说他的货是要在火车上卖的。她若想买饮料就得去远处的车站小卖部。看看远处的小卖部,再看看徐徐进站的列车,她只好眼巴巴地目送载着冰镇可乐的小货车离开。上车之后,她焦急地等待那位老兄过来。终于,小货车慢慢悠悠地从车厢的另一头推过来了,她长舒了一口气。等小货车到跟前时,她傻眼了,饮料已售尽。 好友还跟我说了不少证明德国人“方”脑袋的例子,我本人也有过不少类似的经历。但我以为,正因为德国普通民众人人都近乎刻板地恪守法学和秩序,德意志民族才能历经磨难,几度重生,几度崛起。而支持德意志民族不倒的便是这些长着“方”脑袋的德国普通民众。透过这些看似迂腐的例子,我渐渐捕捉到一个词,一个能够表达我对德意志人文传统和民族个性敬意的词:“逻辑”。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逻辑”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思维的规律;二、客观的规律性。德国人思维的缜密和富有逻辑是举世皆知的,一代逻辑大师康德已经把逻辑演绎到化境。甚至有人说,康德使整个德意志民族在19世纪和20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德国人聪明的根就来自莱布尼茨和康德,特别是康德的哲学及其先验的逻辑。 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传统的形成总有脉络可寻,康德也不是横空出世的。除了康德之外,让我们受益匪浅的物理、化学、地质学乃至社会科学各方面的最重要的理论大部分是德国人或德语民族提出来的。这个民族逻辑思维胜于形象思维,他们敏于行而讷于言,更注重内省,对人的心灵的主动性深感兴趣。剖析这样一个民族的人文传统和民族个性是艰难的,但充满了乐趣。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阐述欧洲人南北的异同。南方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为代表,北方则以德意志民族为代表。19世纪的法国史学家丹纳将这种异同归于地理因素,对照欧洲乃至中国的南北异同,实在是准确不过。 在丹纳看来,北方的寒冷不仅给了德意志人冷峻的外形,其感觉亦仿佛被冻得迟钝了:因为感觉不大敏锐,所以他们更安静、更慎重;感官比较粗糙,所以喜欢内容过于形式,喜欢实际过于外表装潢;反应比较迟钝,所以不容易受急躁和任性的作用;有恒心,能锲而不舍,从事日久才见效的事业。总之,在他们身上,理智的力量大得多。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勉的民族,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研讨、对最难懂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搜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探讨……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 说到字典的编纂,我不能不提到德国的语言。德语语法之严谨胜过任何一种语言。德意志民族缜密的逻辑恐怕与其语言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语法严谨自然导致思维严密;思维严密,行为自然也就一板一眼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德国人看似圆的脑袋中的思维却充满了方方的逻辑棱角,难怪如此有规矩。 初到欧洲,我便是跟德意志民族打交道。虽然我长期生活在瑞士,但瑞士北部以苏黎世为代表的德语区跟德国也没有多大差别,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人甚至比德国人更木,脑袋更方。法国人这样讥笑德意志人:“你跟他们说话,他们好像不能立刻就懂,或者他们表情的机器要等些时候才会开动;你向一个美术馆的门房或一个本地的仆役问话,他总要呆上一会儿才开口回答。在咖啡馆里,在火车上,大家都沉着脸,不动声色,叫人看了奇怪;他们不像我们需要活动、说话;他们可以几小时几小时地呆在那里,跟他们的思想或烟斗做伴。南方人一有思想,马上就有手势。在日耳曼人身上,感觉与表情之间的交通似乎受着阻塞;心思的灵巧、情绪的曲折、动作的轻灵,好像都是不可能的。南方人就抱怨北方人的笨拙和迟钝。” 这种内敛、自省的民族个性虽然使他们在与外界沟通上存在障碍,但却使其内心世界深邃而丰富。所以不难理解,德意志民族为人类贡献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智者,人类的思想和秩序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所引导和左右。德意志人所构建的精神和物质的文明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并惠及大众。当然,他们中的一些极端者在膨胀的欲望驱使下,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逻辑建立世界秩序,从而将暴力和灾难强加给世界,也让整个民族蒙羞。 德国人的秩序感和逻辑性应该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似已演化为物质,渗透在人们的血液中、骨子里,甚至遗传给后人。曾碰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位朋友邀请一个德国朋友一家赴宴,知道对方有两个儿子,于是给他们准备了相同的礼物,以免互相争执。谁知散席时,年仅5岁的弟弟还是与哥哥发生了争执:他一定要把属于自己的礼物单放在一个口袋里。尽管妈妈告诉他,这两件礼物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但小家伙认定自己的东西就是不能和别人的混在一起。大家都被小家伙的执拗逗乐了。开怀之余,我不禁感叹德意志民族的秩序认同从娃娃就开始了…… 逻辑造就秩序,缜密的逻辑造就严格的秩序。德意志民族从法学和道德两个层面打造了如今高效、有序的社会秩序,其内容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行为原则、生产秩序、生活秩序、交通秩序……而这种有序的社会秩序则是社会文明的高度保证,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触犯了这个秩序,当事者将付出难以想象的成本。比如欠债不还,现在在中国司空见惯,大家你欠我,我欠你,心安得很。而在德国,这样的人要承担诸如法学、信誉、求职、贷款等诸多方面的风险。换句话说,一旦此事曝光,当事者将面临社会各方面的封杀。再如闯红灯的例子,光是周围众多鄙夷的眼神就让你不得不把伸出去的脚再收回来。于是人们就习惯了尽管没有任何车辆,仍静静地等待绿灯。那种等待,是一种享受。 光明旁边必有阴影。相关于意大利、法国等南部民族的阳光、开放、活泼,德意志民族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存在于内心天地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与周围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他们执拗、高傲、排斥外族。尽管乍一接触时他们显得平易近人,但打交道久了,反倒觉得彼此的距离会更大,所谓相识易、相交难。所以在德国可以处处看到诸如意大利人区、土耳其人区之类的居住小区。这些外来民族尽管非常努力,但实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德国人的脑袋相对我们是“木”的。于是我们认为迂腐的,在德国人看来是正常的;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在德国人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种情形并非不可转化。最近有德国人找我谈合作。合作什么呢?双方共同建立一个公关平台,为中国地方公司走向德国和德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就是凭借双方各自的公共“关系”为双方公司在对方国家落户提供便利。而且对方在给我的信中居然把“关系”一词的汉语拼音以外来语的方式直接作为正式词语夹在德语中使用。我不禁感慨德国人的与时俱进,看来“方”脑袋也有开窍的时候!丹纳时代已远去,德国人也在变,但不变的是逻辑和秩序。(摘自《世界博览》) ,德语专业论文,德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