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博展览看德国迈森瓷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国家博物馆自2017年初重新开馆面向观众以来,在举办的众多的展览中,两个规模较大的外展颇具作用力:一个是2017年4月初开始的为期一年的德国《启蒙的艺术》,另一个就是2017年6月开幕的《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作为博物馆的业务人员,笔者有幸接触和参与了这两个国际展览的一些工作。期间,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即不论是德国的《启蒙的艺术》展览,还是英国的《瓷之韵》展览,在其选取的展品中,都不止一次地出现了德国迈森瓷器,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在此探索迈森瓷器的前世今生。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其实,说起迈森瓷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确实是世界闻名的德国名贵特产。有不少人说,德国出产的奢侈品,排名第一的是保时捷汽车,而第二名的就是以“蓝剑交锋”为商标的迈森瓷器了。迈森,它是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镇的名称,人口不过三万,但就是这里,成为了欧洲的瓷器中心。三百多年来以这座小镇命名的瓷器,以其高雅的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闻名遐迩,它惊艳的造型和考究的做工,一直作用着西方的餐桌文化、饮食文化乃至艺术审美。
  追溯到十五世纪,德国宫廷就对中国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十八世纪初,在席卷欧洲的“洛可可”艺术及狂热地追求中国艺术情调的作用下,整个德国社会都开始时髦地流行起中国瓷器,并为中国产瓷器精美的样式和色彩所倾倒。但善于钻研的德国人并不满足于此,在经历了重重失败之后,由一个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1719)的炼金士在1708年1月15日的寒夜,用迈森的高岭土炼出了一种白色的“金子”,它的成色与中国的瓷器无异。这个炼金士没有找到炼就黄金的措施,却无意中发现了炼就瓷器的诀窍,这是一种比黄金更贵的“白金”。于是这一天,后来也被视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伯特格尔的发明让热爱东方奇珍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大帝欣喜不已。1710年,在他的扶持下建立起了“波兰王家和萨克森选帝侯瓷器制造厂”,这就是今天的迈森瓷器制造厂的前身。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人制造的瓷器都是仿照和借鉴中国瓷器的样式和生产工艺。了解了这段历史,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迈森瓷器与中国瓷器的渊源有多深厚。
  在来自英国的《瓷之韵》展中,有多件瓷器展品产于德国的迈森瓷器厂。现在,就让我们来管中窥豹,小小的领略一下迈森瓷器的精致华美。
  “伯特格尔瓷”瓶
  此瓶产于1715年~1720年之间,高18.7厘米,宽11.3厘米。方腹,长颈,短足,贴塑菊花纹,瓶身上有一位拉中提琴的女子图案,另有扬手行走的小天使。
  最早的迈森瓷是用高岭土和雪花石膏混合烧制而成,取代了中国景德镇所使用的瓷石(精炼白瓷土—俗称“白墩子”)。这种泛着特别的奶油色光泽的瓷器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伯特格
  尔瓷”。
  在1720年之前,“伯特格尔瓷”都较少采用彩绘装饰,该工厂竭力掌握上釉和釉下蓝彩的技术,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直到1717年一个蓝彩小碗才被呈到奥古斯都大力王的面前。相反的,就如这件展品一样,大多数“伯特格尔瓷”都是在大面积素胎上贴以浮雕。1730年前不久,该工厂改变了瓷器的配方(剔除了雪花石膏),使其更白、更接近景德镇的原料。
  “伯特格尔瓷”咖啡壶
  该壶为模制红陶,部分抛光,配银托,两面饰浅浮雕梅枝。流从龙口中出,柄卷曲并饰连珠纹。产于1710年~1713年间,高15.9厘米,最宽12.8厘米。这件红陶咖啡壶显然深受中国宜兴紫砂陶的作用,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倍受推崇。从1710年建厂到1713年,迈森一直制造这种红色粗陶器。然而随着白瓷开始商业生产,粗陶器尽管仍被装饰和出售,但其生产已经衰减或停止。伯特格尔改进了白瓷和红色粗陶的原料,德语论文题目,“伯特格尔瓷”在工厂文件中被称为“红瓷”或“碧玉瓷”。像这样的陶壶都是用石膏模具制成的,有时候也会贴塑一套完整的浮雕装饰。形制主要来源于欧洲的金属制品,并融合了宜兴紫砂的壶嘴和中国瓷器的蜗壳形底足。对于迈森早期产品收藏目录的最新探讨表明,像茶具和咖啡杯这样有明显实用功能的器物,也用来单独陈设。
  中国人物“伯特格尔瓷”茶壶
  这件茶壶硬质瓷。球腹,环柄,两端饰叶纹,曲流,根部塑兽面。拱形盖,尖状钮。 产于1722年,高10.8厘米,宽16.8厘米。并于1723年~1725年间进行了装饰。彩绘有中国人物,以铁红、粉釉和描金纹饰为边框,绘光亮的开光场面。柄、流、盖均饰以印度花卉。口沿下以金色花边装饰。这是18世纪20年代早期至40年代许多迈森瓷器的彩绘特色。该茶壶是一件早期著作,因为它上面印有罕见的仅在1722年使用的标志“M.P.M”(迈森瓷器厂),之后该厂使用著名的“蓝剑交锋”标志。不过,该款茶壶的装饰却是在几年之后才完成的。
  这件茶壶上中国人物设计类型以及表现人物的釉上满彩都是由艺术设计师约翰·格里戈里厄斯·赫罗特(Johann Gregorius H?roldt ,1696-1775)创新推出的,他曾任职于维也纳瓷器厂。在1720年赫罗特被任命之前,迈森瓷器厂一直努力用彩釉装饰瓷器。18世纪20年代,德语论文范文,赫罗特开发了新的釉彩、工艺和纹饰,包括这里展现的中国人物画。在西方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上,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富有异域情调的童话般的土地,锦衣华服的居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坐姿人像甜品台
  此件描金的釉上彩瓷器为宴会上专门盛放蛋糕、糖果、蜜饯等的甜品台。约产于1735年,高48.5厘米,底座宽32厘米。模具师堪德勒1735年5月的工作日志上有这件著作的模具的原型,它被描述为一件用贝壳和树叶做托盘的“印度石窟”。他提供了两个单独模制的、可拆卸的坐姿人物像--被称为“日本人”--这样工厂就可以将男子像和女子像配对来生产这种甜品台。迈森瓷器厂的文件中经常使用“印度人像”和“中国人像”来替代纯粹的中国人像,尽管堪德勒称他的人像是日本人,但这名男子的扇形饰边的束腰外衣和裤子与那些迈森瓷器中的中国人物造型非常相似。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