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事业:“吕贝克之鹰”的新航程[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溯根探源:看德国的航海与造船史
  1、远古的历史
  根据一些考古发现,德国出土的最古老的独木舟,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十三至十七世纪期间,汉萨同盟(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商业联盟)的贸易活动兴起,推动了该地区造船业的繁荣。十六世纪时,德国汉萨城市吕贝克的一艘战舰“Adler von Luebeck”号(“吕贝克之鹰”),总长78.30米,排水量达2000-3000吨,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之一。1816年,德国建成了该国第一艘商用明轮船“Princess Charlotte(夏洛特公主号)”。1867年,德国劳氏(GL)成立,掀开了德国航运史上一页重要的篇章。
  2、集装箱船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现代的工业全球化开始加速发展。集装箱航运变得日益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在集装箱运输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德国谈判代表,德国汉堡港承包商Kurt Eckelmann在1964年制定的集装箱国际适用尺寸的谈判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集装箱航运的发展过程中,德国船厂逐渐成为了集装箱船设计和建造的专家。
  1966年,Hamburg-Neuenfeld的Sietas船厂成功交付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的集装箱船――“Bell Vanguard”号沿海货船,德语论文题目,这是第一艘真正按照集装箱新标准尺寸建造的集装箱船。在此期间,德国劳氏(GL)为探讨集装箱船的强度计算付出了大量努力,有关探讨成果在全球范围获得了认可。
  1970年代初期,德国船厂在全球各地获得了大批新造集装箱船订单,当时,所有在德国建造的集装箱船都入级GL。
  直到1980年代,不来梅的AG Weser和Vulkan、汉堡的Blohm/Voss和埃姆登的Nordseewerke等德国船厂,陆续交付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通常是最大的集装箱船。
  但是,随着日本、韩国,以及后来中国的一些大型造船集团的发展壮大,很多德国船厂被挤出了市场。自上一次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德国的船厂很难再接到集装箱船的大笔订单。
  3、全球新船设计和优化中心
  尽管德国船厂的集装箱船建造业务相对式微,但德国航运企业仍然是集装箱运输的领导者。德国造船业的船舶研发和工程技术依然保持着高度的专业化。汉堡依然是全球新船设计和优化的一个重要中心。GL、汉堡船模实验水池,以及最近成立的汉堡技术大学Fraunhofer探讨所等专业机构,继续在传承着德国悠久的造船传统。
  造船业对德国乃至整个欧盟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德国船厂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一些高附加值的船舶,如邮轮、一些高科技船舶或专门船舶,诸如高速渡轮、挖泥船、海洋工程船和风电安装船等。
  目前,德国的船厂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北海沿
  岸各州,即下萨克森州、石荷州、梅前州、汉堡和不来梅。
  作为工程技术强国之一,德国的竞争优势一直在于其建造最先进船舶的能力,该国也将继续保持这种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德国船厂对科研、开发和创新的大量投资。
  二、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1、来自亚洲的竞争
  欧洲船厂普遍面临一个根本问题:价格。因为亚洲的钢铁和劳动力价格要更低,拥有更多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亚洲造船业的产能过剩也使欧洲船厂面临进一步的挑战。因此,德国的造船业将继续为裁员和破产的阴云所笼罩。
  2、精准市场定位与技术创新带来机遇
  但是,也有一些船厂找准了缝隙市场和专业领域,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例如,靠近丹麦边境的一家德国船厂就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滚装船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30%。弗伦斯堡的Schiffbau-Gesellschaft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具有40名工程师的研发部门,以提供的船舶设计来满足客户特别的运输需求。因此,德国一些技术驱动型的船厂仍会获得很多新的机遇。
  2017年7月19日,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制性方法: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通过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针对所有船舶的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EEDI将促使新造船符合最基本的能效水准;SEEMP则为船舶运营商改善船舶能效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这关于德国船厂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德国船厂可以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巧妙的工程解决方案,为建造具有竞争力的船舶做贡献。
  德国劳氏(GL)认为,德语论文网站,如果专注于技术和工程,而非大量制造标准化的船舶,德国的造船业就仍有机会得到稳步发展,甚至可以收复失地。创新将成为应对未来挑战的一个利器,船厂需要做好准备,展现自己的独到之处,方能木秀于林,否则就会在大批杀低价格的竞争者面前败下阵来。
  
  三、中德合作:潜力巨大
  中德海事业一直有着紧密的业务合作。有很多德国船东将船舶放到中国建造。过去在上海曾有一家中德合资造船公司,但目前中国暂时没有德国的船舶建造企业。
  另一方面,世界领先的德国船舶配件行业则向中国出口了大量船用零部件,为中国繁盛的船舶制造业提供了支持。而且,有很多德国供应商通过独资或合资形式,开始在中国制造各种船用零部件,如发动机、泵、螺旋桨、配电板、舱口盖等。由于相当数量的中国造船公司聚集于长三角地区,这些制造商也自然集中于该地区。这些零部件生产商很多都获得了GL的工厂认可和型式认可服务,例如MAHLE压载水处理系统、ZF变速箱、German Lashing的绑扎设备、西门子的配电板等。
  当前的市场低迷为中国船厂提供了一个进行技术和管理升级的“中场暂停时间”。因此,中德具有相当大的深化合作的潜力,尤其是在技术升级、制造管理、先进的船舶设计、船舶优化以及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等领域。
  (感谢GL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协助)
  链接: 1867年3月16日,大约600名相关人士出席了德国劳氏的成立庆典。在1868年该企业首次出版的入级船舶名录中,有273艘帆船,其中272艘为木质帆船,1艘为铁制船。GL的成立是德国航运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GL与中国的商业联系最早可追溯至1869年。1994年,GL在中国上海设立代表处,2017年4月正式注册为德国劳氏船级社(中国)有限企业,提供各类海事服务,其中包括新造船业务、材料和零部件检验、船队服务,以及培训、软件、咨询和认证等海事解决方案等。通过旗下企业FutureShip和Friendship Systems,德国劳氏还立足今天,提供未来之技术,专注于解决船舶效率和环境相关问题。在华南地区,GL与许多市场领先的船厂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如广州文冲船厂、福建马尾船厂等,GL为之提供了船舶入级等服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