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试从理论上和实例上阐述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各自主要的翻译思想以及运用和评价,希望能够通过阐释和评论勾勒出功能翻译理论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发展过程、其积极意义、运用以及局限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文本类型论;目的论;功能加忠诚
  
  一、引言
  对等理论一直在西方传统译论上占统治地位,无论是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的翻译三准则还是奈达(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都显示出翻译中“忠实”和“对等”的核心概念。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而且大部分都是面向原文的。到了七八十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对等准则的束缚,明确提出光靠语言学不能解决问题。功能派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和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本文将从分别介绍这三人的重要理论入手,阐述功能派的翻译理论。
  二、莱思的文本类型学
  1、基本翻译思想和文本类型学
  早在1971年,卡塔琳娜・莱思她在其作品《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局限性》(Translation Criticism: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中就提出了功能类别的问题。虽然该书严格说来仍是以对等论为基础,但却可以视为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的开端(张美芳,61)。莱思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她理想中的翻译是“目的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Reiss, 2000: 69)。
  莱思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分出三种主要文本类型:信息(informative)文本、表情(expressive)文本和使役(operative)文本。信息型文本就是传递事实,在此文本中,内容或“专题”(topic)是中心,它决定文本的表现形式,文学技巧是次要的。这样的文本种类包括新闻、商业信件、货物清单、说明书、官方文件、教材、各类非虚构书籍等(Reiss, 2000: 27-31)。表情文本就是创作文学,此时内容靠艺术来表现、重形式,文本种类就是文学的各文类,还包括一切利用比喻、文体、风格等手段达到美学效果的著作(朱志瑜,7)。这时“发送者”是中心,“专题”是作者虚构的,作者决定文本表现形式(Reiss, 1989: 109)。使役文本就是引发行为反映,可以看作是为了刺激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其种类包括所有以“使役”为首要目的的文本,如广告、宣道、宣传、劝诱和讽刺等文体(Reiss, 2000: 38-43)。
  莱思认为,文本类型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对文本类型的略论有助于译者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张美芳,62)。另外,莱思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德语论文网站,因此翻译并不要求对等(Reiss, 1989: 114)。例如把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成外语课堂教材,把政治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翻译成儿童读物等。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的标准,翻译批评家不再依赖对原文特征的略论,而是根据翻译的环境来判断译文是否具有功能。
  2、对莱思文本类型(text type)论的批评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关注了翻译的交际目的,可谓是一大贡献。但翻译理论界对莱思理论的批评也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对把所有文本只分成三种主要文本类型产生质疑,诺德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加入了第四个文本类型―寒暄(phatic)功能(Nord,1997:40)。而表情文本仅仅包括严肃文学著作的限制略显狭窄,不完全符合布勒原来的意思,后来纽马克对此有所补充。他认为表情文本除了严肃的文学著作之外还应包括权威性言论,如政治人物的演说等,还包括如信件、自传等其他文学著作。另外,有人提出是否真的能够将文本进行分类。例如,一封商业信函,莱思把它归入信息类文本,但它同样具有表情功能。再如一则广告,莱思把它归为使役类文本,但它同时具有使役、信息和表情三种功能。因此源语文本同时存在好几种功能以及目的语文本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揭示了莱思文本类型论的模糊性(Munday, 2001: 76)。最后,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应只依赖于文本类型,译者自身的角色和目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等都会对翻译策略的采用产生作用。
  三、费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
  1、费米尔的基本翻译思想
  费米尔认为,翻译活动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目的论”首先最主要就是强调翻译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着翻译的措施和策略,来获得在功能上非“等值”而是“充分”(adequate)的结果(Vermeer, 2000:221)。目的论所要求的“充分”与等值论中的“对等”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动态概念,指的是译文应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在目的语交际环境中充分胜任;而后者的一个静态概念,描述的是两个文本较低层面,如词句、意义、文体或其他层面的对等(仲伟合,49)。但翻译的预期目的并不是指活动本身的目的或意图,而是指活动的参与者认为或解释的目的,往往由译者或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决定。这种预期目的可能和原作者的目的有所不同。
  费米尔进一步提出了“目的论”三准则。首要准则就是目的性准则(skopos rule),其次是连贯性准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准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准则是指目的语文本必须与目的语读者的情况相连贯,也就是说目的语文本必须在目的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忠实性准则是指目的语文本必须与源语间保持相关联,对源文本保持某种“忠实”的关系。
  2、对目的论的批评
  翻译理论界对目的论的批评也有很多。例如,目的论号称通用理论,但实际上只适用于非文学类文本,文学类的文本要么没有具体的目的,要么目的非常复杂;目的论也没有给原文以足够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即使目的或功能得到充分地实现,但在文体上或语意上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翻译目对翻译策略的决定程度到底是多大,翻译目的与原文类型之间逻辑上的联系具体是什么等等。
  张南峰在《中西译学批评》中也对目的论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目的论强调要针对特定的读者,这种做法无视一个译文可能针对多种类型的读者的事实,导致翻译目的被缩窄。另外,功能主义必然导致译文被过分简单化,只关注源文信息而牺牲了源文丰富的意义。关于有的语境,保留源文的诠释广度根本没有多大意义。例如,瓦尔德的喜剧中有这样一个对话:
  JACK: I have no brother Ernest. I have no brother at all.
  GWENDOLEN: Had you never a brother of any kind?
  杰:我并没有弟弟叫任真。我根本没有兄弟。
  关:难道你哪一类的兄弟都没有过吗?(余光中)
  杰:我没有叫任真的弟弟。我根本就没有弟弟。
  关:那哥哥呢?哥哥总有的吧!(张南峰)
  就这样的喜剧情节来说,保留源文的诠释广度没有多大意义。但关于某些翻译目的而言,保留源文的诠释广度又是很重要的(2004: 123-124)。例如源文有许多双关和一词多义的现象,翻译目的之一是要让读者充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那就应该保留。

  四、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1、基本翻译思想
  诺德的理论深受她的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作用,她设计了“翻译导向的语篇略论模式”(translation-oriented analysis)。这个模式包括对交际行为进行语篇内外各个方面的略论,目的在于从已有的原文以及即将根据要求而生产的目的语文本中识别与功能有关的成分,并通过比较译文目的和原文功能,让译者能够识别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设计出一种全面解决问题的策略。
  诺德也倾向于目的论,但她所说的skopos和费米尔所说的有所不同。按费米尔的观点,译者是在委托人指示的基础上制定译文目的的,但诺德并不认同译者有自己制定译文目的的自由。她认为,译文目的仍然由委托人决定,而不是由译者决定。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概念在《翻译中的语篇略论》(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当时她主要是针对曼塔利的有关翻译理论。曼塔利把文本视为实现交际功能的纯粹工具,认为其固有的价值完全从属于其目的,译者只需对目的环境负责,目标文本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文。诺德则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文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1991: 28-30),她称这一责任为“忠诚”(loyalty)。诺德指出,德语论文网站,不能把“忠诚”和“忠实”(fidelity/faithfulness)混为一谈,忠实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而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人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人际范畴的概念。
  2、对诺德忠诚准则的批评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模式听起来是很完美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同时忠诚于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并不容易做到。如果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译者该如何权衡呢?是忠诚于发起人、原作者还是读者?
  诺德的忠诚准则也遭到了目的论创始人费米尔的几点批评:第一,他也认为译者应该交代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但这是有文化特殊性的观点;他的目的论,是普通的翻译理论,是没有文化特殊性的,不能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第二,每个文化都有多种限制,例如不许赞美纳粹政治、不许包含色情描写等等,没有理由单单列出必须忠诚这一准则。第三,对一方忠诚可能会导致对另一方不忠诚。有时候,忠诚可能是不可行的。曾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日文译本,在书末列出被迫删去的段落的源文,作为向读者的交代。但这种情况应是例外,一般而言,既然要实施政治和道德审查,自然不会让读者有机会看到被删去的部分(张南峰,2004: 127)。
  五、结语
  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对等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行为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探讨道路,对我国长期以“信、达、雅”、“忠实”为翻译标准的翻译理论界也有巨大的作用。中国译学界也应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译学观点。
  
  【参考文献】
  [1]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 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al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 translated by J. Groos. Amsterdam: Rodopi, 199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