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法西斯劣行使德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损失。但是,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国不仅扭转了恶名,还在欧盟和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重塑主要得益于德国长期的外宣策略、行之有效的外宣规划、组织实施和财政保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德国政府以文化和教育为平台全方位开展“公共外交”,介绍德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的政策主张及发展近况。 近年来,德国政府财政比较困难,但对外宣工作的预算投入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德国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德语教学方面的财政预算高达10.9亿欧元,占联邦财政预算的0.42%。其中,一半预算(5.46亿欧元)归外交部支配,外交部支配的预算中37.7%用于组织“德国文化年”和资助艺术、影视、图书出版、戏剧、音乐、体育、文物保护、宗教等领域的对外活动;32%用于驻外德国学校运营;27%用于支付13家下属文化机构开支。此外,德国政府还进一步加强与德国经济界所属的各类文化基金会的合作,共同出资组织对外文化活动。 完善外宣体系,调整外宣优先次序 德国不断完善其外宣工作网络,并根据外交和经贸战略的需要,德语论文题目,不断调整外宣工作的优先次序。 德国拥有226个驻外使领馆、128所歌德学院分院或办事处、117所驻外德国学校、14所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分支机构和48所信息中心、180家由德国政府资助的外国文化协会、12家各类探讨所,它们组成了覆盖全球的外宣网络。 德国外宣经费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为:原有的欧盟15国24.9%;新欧盟成员国8.3%;拉丁美洲15.6%;亚洲14.4%;东欧7.7%;中东7.3%。德国希望凭借欧盟这一框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并将推进欧洲一体化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因此,欧洲地区(包括俄罗斯和土耳其)仍将是德国外宣工作的重点。但随着亚洲经济快速发展、中东地区稳定对德国及欧洲安全重要性的上升,德国正在提高对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外宣投入。 制定语言教学和高等教育的长期战略 德国在语言教学方面实行的是长期战略,多年累积,取得实效。经过持久努力,各歌德学院分院在国外举办的德语教学班一半实现了自负盈亏,在国外的德国学校运营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靠收取学费和接受捐赠维持。目前在欧盟范围内会德语的人达6300万,仅次于英语。 除了德语语言教学,德国还积极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增强德国大学的吸引力,同时资助德国学生和学者“走出去”,以确保德国自身的竞争力。2004/2017年度,在德注册外国学生高达18.7万。2017/2017年度,有近7600名外国学生在本国接受由德国学术中心(DAAD)资助的各类专业课程教育。 此外,德国外交部、教育科研部和经合部等分工合作,资助各类对外学术合作。仅德国外交部在2017年用于资助各类奖学金和学术交流项目的开支就高达8900万欧元。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高级人才赴德从事探讨,以确保德国高水准的科研能力。2017年,5位受到德国政府资助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全面客观介绍本国 德国始终致力于全面客观地介绍德国,不回避问题,以提高可信度;避免“宣传”色彩,立足长远,在世界范围内争取人心,扩大德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作用力。 二战后几十年,在国家形象重建过程中,德国不回避二战中对本国及世界人民所犯下的罪行,这是德国获得世界人民认可、并受到尊重的重要原因。 歌德学院中国院长阿克曼曾在专访中说过,假如你二三十年前做调查,德国的地位绝对不会这么高。尤其在欧洲,那时候很多人不喜欢德国,因为纳粹的记忆还很清晰。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果只宣传“我们不是希特勒的德国,我们是歌德的德国”,起不了多大的影响。你只能通过实际行动,同时用全面的表达,把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受到的折磨和思考,都很坦率地给别人看,别人才会信任你。 利用网络媒体增进交流 德国善于应用网络向国际社会介绍自己,并与国外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展开交流。 德国外交部网站内容丰富,200多个驻外使领馆中有180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用近40种语言向驻在国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了更有针对性和更全面地提供信息服务,德国外交部还先后在驻美国、法国、埃及、中国和墨西哥使馆建立了地区网络信息中心。该中心的工作对象是各界青年精英和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邀请访德和举办培训班来施加作用、联络感情。近两年每年都有1000名各国精英应邀访问德国。 德国外交部还开设了面向各国青年精英的“青年网站”,并以2017年德国足球世界杯为契机,与本国经济界合作开办了“德国一一创意之国”网站。德国联邦新闻局除负责“德国政府网站”外,德语论文题目,还建立了“德国链接网站”,根据不同主题提供官方或由国家资助的各种网站链接。德国联邦文化和媒体局则开办了“德国文化链接网站”。 培育强势媒体 德国之声是德国唯一一家由政府资助的对外宣传机构,是德国向外传递国家声音、对外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主渠道之一。它的立台之本就是对外全面介绍德国的大政方针及德国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治宣传的需要,德国之声也在适时调整其传播方式和传播重点,其传播构成逐渐由过去的短波广播为主转变为在对象国租、买调频时段或频率落地广播、在线广播、电视节目上星及网络传播为主。遇战争或争端发生,德国之声还会适当增加国际聚焦地的播出时间,有效应对国际时局变化和需要,其传播质量和针对性不断提高。 除传统广播外,德国之声重点发展电视和网络事业,并培训外国记者,与外国媒体开展交流与合作。 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启示 有学者指出,如果将改革开放这30年的中国称为“经济中国”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0年应该以“文化中国”为主导来塑造中国的整体形象和全球作用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作为载体,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外交往和传播的各个领域,并将达到政治、军事和外交无法企及的效果。关于媒体,尤其是以对外传播为己任的现代媒体来说,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少一些“宣传”,多一些文化互动和交流,用“文化”作为载体来联结世界各地的受众,从而达到施加作用和国家形象构建的大目标。 与德国相比,我国以国家为主导且面向全球的语言教学计划启动较晚,“孔子学院”虽已在世界各地落脚,其作用力、作用范围均相当有限。不过,假以时日,且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它定能担当起其应承载的使命,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制定长期外宣战略,保证外宣财政投入,方能保证各项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执行。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各项事业都亟待发展和完善。尽管如此,通过外宣构建国家形象的任务同样艰巨和紧迫,同样需要国家财政的保障和支持。因此,建议国家制定一个长期、可行、全面的战略方案,包括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保证一定比例的财政投入,稳步推进外宣和国家形象构建事业。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机构的传播影响,对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效增强我文化外宣的作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