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高职教育与德国高职教育[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高职教育已经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有了显著的影响和地位。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积极探究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教育;德国高职教育
  一、教育
  教育一词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解释说,德语毕业论文,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教育已经和中国的国情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意在把人类所固有的素质潜能引发出来。其中高职教育在中国1999年6月13日的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等技术运用性人才。
  二、中国高职教育
  1.历史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史并不是很长,解放后我国高职教育主要形式为专科教育,在教学上模仿本科,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国恢复高考之后,如果没有达到本科的分数线,可以上专科。直到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学形式确立下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学地位。
  2.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近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高职教育在法学上地位的提高、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思想日益明确、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形式也多样化。
  3.高职教育在中国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教学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适合公司适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虽然高职教育在法学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其受众面比较低,在层次上和范围上并不得到完全重视。短短3年时间的学习,得到的相关证书并不完全满足公司单位的需求,使高职教育证书贬值,学生得到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2)有些优秀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课程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已经齐备,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样投入资金重复操作,质量和效果却不能保障,也并不适合本城市公司化的要求,造成资金和人员的浪费,效果不明显。
  (3)师资缺乏,真正要做到适合公司要求,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往往是此行业的精英,具有实战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平台并不多,他们只能靠仅有的师资力量对职业进行肤浅的理解,很多得不到公司的认可,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
  (4)基于我国的国情,参加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少,上大学变得更加容易,关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很多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整合和关闭。
  三、德国的高职教育
  众所周知德国的高职教育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课程偏重于运用技术,教学与实训结合,针对公司要求培养学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出现。1985年联邦会议通过了《德国高等教育法》,确认了高职高专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正统地位,为高职教育在德国提供了法学上的保障。
  (1)在课程方面的安排。专业方向和课程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具有针对性、科技性和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2)在师资方面的要求。在德国对从事职业资格的教师有严格的要求,高等职业学院只有一个即教授。具有教授资格的人必须具有学位或者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必须有十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
  (3)政府协调与监督。为了协调公司与职业院校的协作关系,德国政府还制定了法学法规,《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劳动促进法》等制约并激励了公司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保障。
  (4)对学生的要求。此外在德国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但具有学历而且有一定时间的实践经历。与中国恰恰相反,德国的入学方式宽进严出,这就要求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比较明确,具有较高的求职欲望,在职业技能学习上表现出主动、刻苦。
  德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的高质量观,并贯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每个环节。其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科学的专业与课程结构、以实训为核心的“双元”教育制度以及严格的师资要求、质量监控和学生入学资格等,德语论文网站,体现出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积极探究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泽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J].宁波职业技术学报,2017(01).
  [2]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
  (作者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