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著认为:任何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活动中都存在“两大空间”及相应的理解方式,一是“生命诗性空间”及其“诗性阐释”,一是“文化话语空间”及其“文化理解”。汉语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文性”即是汉语“道”的“文化空间”,即“道说希声”的“语象中心主义形而上空间”,西语专业论文,涵涉一种宇宙人文“范用”的文化心灵精神;而西语欧美文学和诗学的“诗性”则是西语“逻各斯”的“文化空间”,即“我说创言”的“语音中心主义形而上空间”,涵涉一种生命存在“理思”的文化心灵精神--这两种中“空间”之间形成了根本“异质性”的格局。汉语中国与西语欧美各自的文化“现代性”演进,不过是对这种相互“异质性”格局的现代体证,即造成一种中西文化“现代性发生一异质性格局”事件。因而单纯基于作为文学中“文化空间”的汉语“文性”和西语“诗性”,并仅以一般“文化身份”对其作一种一般“文化理解”,并不能达致中西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活动真正“文学诗性意义上”的根本融汇和通约所在,这样的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便因缺失一个合理的属于“文学诗性”本己的“支点”和“坐标”,而仅仅成为文化探讨的一个附庸和注疏。
论著提出:为达致一种有真正“世界文学”、“世界诗学”建设意义上的比较探讨,应以“此在生命性”和“见证现代性”的身份,对汉语“文性空间”和西语“诗性空间”作一种“诗性阐释”,即在对一般“文化时间”的“入思”中,或追溯以倾听、或断裂以召唤出这两“文化空间”深处那共同共通且隐微幽秘的“生命远古时间”和“生命未来时间”,而这同时便“思入”进中西文学的另一空间--即共同共通的“生命诗性空间”及其与“文化话语空间”的内在碰撞、扭结与纠葛中。总之,中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应以“诗性阐释”为支点,进入“生命诗性时空”坐标中,寻证得中西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活动的根本融通所在。
作者融合现象学、阐释学、存在诗学、生命诗学和文化诗学等,对文学世界的“三个时间”和“两种空间”作出还原、考辨和挖掘,并从文化语言哲学、精神情感现象学及对文化语言现代性转变的入思这三种根本维度和思想眼界入手,深入理剖“道”与“逻各斯”,将中西文学的“文化空间”问题推展开来;从而全书将对中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重建的思考、具体跨文化的比较文学探讨和文化探讨三者结合起来,将文学诗学的思考探讨、一般的文化探讨与文化现代性的生命诗性之“思”三者结合起来。
【关键词】:道 逻各斯 “道说希声” “我说创言” “汉语文性” “西语诗性” 文化异质性 文化现代性 “生命诗性空间” “文化话语空间” “诗性阐释” “文化理解”
序言 诗之思:比较文学及其“思想震惊”9-19 引论 张隆溪:“文学事件”中“学理西方”而“情绪中国”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比较诗学11-19 第一编 道:“道说希声”19-42 引言20 第一章 道思与道说20-34 一、 道思“意象”:混沌本根与化育族群万物20-23 二、 道说“希声”:直言与语象23-29 (一) 道思“意象”与直言语象23-27 (二) 汉语语文本体结构与直言语象27-29 三、 意象—象符—无声直言:道语象中心主义形上性秩序与阐释性言路29-34 第二章 道文化心灵精神34-40 一、 致和·成善·养德:礼仁天命与天道自然34-37 二、 艺美诗学:经世致用与味美趣美37-40 第三章 媚与幻:道文化心灵精神的现代性演进40-42 第二编 逻各斯:“我说创言”42-78 第一章 逻各斯思与逻各斯说43-71 一、 逻各斯思之“意义”:明戡本真与公共个体神性43-50 二、 逻各斯说之“创言”:语式与语音50-61 (一) 逻各斯“意义”与语式语音51-59 (二) 西语语文本体结构与语式语音59-61 三、 意义—声音语式—声符: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形上性秩序与阐释性言路61-71 第二章 逻各斯文化心灵精神71-78 一、 致真·创我·立性:赋以先验义理、赋以澄明情怀与赋以超验神迹71-75 二、 艺美诗学:审美思美醉美信美75-78 第三编 “我说创言”与“认真醉美”:逻各斯文化心灵与艺美精神的历史演进78-158 引言79-80 第一章 逻各斯文化心灵的古代性阶段80-104 一、 神苑童歌与“逼真和醉美”80-83 二、 圣言残语与“幻真中苦美”83-104 第二章 逻各斯文化心灵的现代性精神104-158 一、 生命意志冲创性造反与个体心态气质:西美尔的“生活冷感”与舍勒的“价值怨恨”104-120 二、 逻各斯“人说人义”的合法性与非法性:现代性的内在冲突120-158 (一) 现代性作为“主体论”形而上学精神的两面性121-122 (二) 启蒙理性现代性的合法与非法122-129 (三) 第一次现代性危机与第二次现代性129-132 (四) 审美主义和审美性的合法性132-144 (五) 审美社会主义与审美个体主义144-150 (六) 审美个体主义的谱系、合法与非法150-158 第四编 中西文化异质性和文化现代性与诗性阐释--对于作为文学之“文化空间”的汉语“文性”和西语“诗性”158-258 引言159-161 第一章 中国“文论”与道·西方“诗学”与逻各斯161-192 一、 汉语“文性”:中国文学与宇宙人文“范用”162-170 (一) “文性”的文化精神:宇宙人文关怀162-166 (二) “文性”的话语形态:伦理范用式“范畴”166-170 二、 西语“诗性”:西方文学与生命存在“理思”170-192 (一) “诗性”的文化精神:生命存在关怀170-189 1. 西语“诗性”的总体内涵170-173 2. 存在诗性·摹仿诗性·迷狂诗性--作为传统的西语“诗性”173-177 3. 感性审美诗性--作为第一层次现代性的西语“诗性”177-180 4. “语符形式—活动间性—存在神性审美”诗性--作为第二层次现代性的西语“诗性”180-187 5. 小结:西语“诗性”的一贯精神187-189 (二) “诗性”的话语形态:意义理知式“理论”189-192 第二章 中西文学中“文化空间”及其现代性里的“异”192-258 一、 文学的“生命诗性空间”与“文化话语空间”193-219 (一) 文学的“生命诗性空间”和“诗性阐释”193-212 1. “生命性”:生命诗性空间的核心194-208 ① “此在性”:一种存在者的超越性194-196 ② “语言性”及其三个隐秘196-202 ③ “诗性”及其三个维度:一种生命性最终渊薮202-208 2. “冲创性”和“阐释性”:生命诗性空间的防御和外延208-211 3. “诗性阐释”的内涵和三个特征211-212 (二) 文学的“文化话语空间”和“文化理解”212-219 1. “文化空间”的三大准则212-217 2. “文化理解”的内涵217-218 3. 后话218-219 二、 中西文学的“文化话语空间”之异--再论道与逻各斯、“文性”与“诗性”219-239 (一) “道”与“逻各斯”的形而上学文化知识体系--对于中西哲学、宗教与伦理220-230 1. “道”的哲学、宗教与伦理221-225 2. “逻各斯”的哲学、宗教与伦理225-229 3. 余话229-230 (二) “文性”与“诗性”的文学气象--对于物性和神性230-238 1. 汉语中国文学的“物性”气象231-237 2. 西语欧美文学的“神性”气象237-238 (三) “死”的“文化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死”--对于文化理解238-239 三、 中西文学的文化“现代性发生—异质性格局”事件--对于本土“自我”、异域“他我”与现代“非我”239-258 (一) 中西文化现代性的“异”情节241-246 (二) 中西文化现代性的“异”品相246-251 (三) “现代性发生—异质性格局”事件的文化生命意义251-258 结语 在“诗性阐释”中走向中西文学的“生命诗性时空”258-264 跋 我太沉的“墓碑”和我诗、梦想与图书馆的“天堂看护”264-268 ,西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