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代词“他”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用到的词,“他”有很多用法,包括指称用法、虚指用法、约束用法、接运用法等。本文主要探讨“他”的接运用法以及留学生习得的相关情况,通过调查和略论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为留学生二语习得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接应代词“他”主要出现在汉语的话题结构、关系结构和被动句中,“他”是否在这些结构中出现包括三种情况:“他”呈显性状态,“他”呈隐性状态和“他”自由出现。本文首先归纳和总结了“他”在这些结构中的隐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发现,在等同类双宾语句中,“他”和亲属称谓或称呼同指时,“他”自由出现;“他”和非亲属称谓及称呼同指时,“他”需要呈显性状态。另外,本文还略论了可以进入这些结构的动词。为了探讨母语不同的成人留学生习得汉语接应代词的情况,我们以真值判断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俄语组、韩语组及西班牙语组留学生判断汉语接应代词的相关情况,并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略论,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普遍语法UG认为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孩子在“初始状态”下通过学习,可以很快地掌握语言,成人则会受限制。Hawkins and Chan通过探讨母语为汉语的成人学习者习得英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情况,支持了这个观点。本文通过探讨三组留学生习得汉语接应代词的情况,发现留学生与母语使用者判断接应代词的异同极显著。通过略论留学生与母语使用者判断接应代词的异同结果,我们认为成人留学生不能完全习得汉语接应代词,这也从反面证实了Hawkins and Chan的观点;第二,母语不同的成人留学生判断汉语接应代词的异同性不显著,被试母语的主效应异同不显著;第三,汉语包含接应代词的结构中,成人留学生最容易习得的是话题结构;第四,不同水平的成人留学生判断汉语接应代词的异同性显著,被试水平的主效应异同明显。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习得接应代词的顺序依次为话题结构接应代词,被动句接应代词和关系结构接应代词。另外从话题结构、关系结构和被动句的整体准确率来看,都没有达到90%,我们认为留学生没有完全习得接应代词,这也与问卷调查的结果达成了一致。通过对留学生接应代词偏误的略论,总结出话题结构接应代词偏误主要为接应代词的误用,接应代词的错序;关系结构接应代词偏误主要为量词结构使用不当,接应代词的误用;被动句接应代词偏误主要为接应代词的误用,和其它成分的杂糅两种情况。我们略论了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通过对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教材中出现了“他”的指称用法和一般约束用法,却没有“他”的虚指用法和接运用法,因此我们也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教材是基础,但是将教材内容传递给留学生的是教师,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教师要明确相关知识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任务教学法的思想;第二,教授中适当应用对比略论;第三,重视练习、复习和巩固。
【关键词】:接应代词 话题结构 关系结构 被动句 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3-5 Abstract5-9 第一章 绪论9-19 1.1 选题缘由9 1.2 探讨意义9 1.3 “他”接运用法探讨综述9-17 1.3.1 汉语中的接应代词探讨10-11 1.3.2 话题结构中“他”的接运用法探讨11-13 1.3.3 关系结构中“他”的接运用法探讨13-15 1.3.4 被动句中“他”的接运用法探讨15-16 1.3.5 “他”的接运用法习得探讨16-17 1.4 探讨措施17-19 1.4.1 留学生作文语料调查17 1.4.2 实验探讨17-18 1.4.3 统计的措施18-19 第二章 人称代词“他”的接运用法19-31 2.1 接运用法的理论背景19-21 2.1.1 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19 2.1.2 约束用法和接运用法19-21 2.2 存在接应代词的句子结构21-29 2.2.1 话题结构中“他”的接运用法21-25 2.2.2 关系结构中“他”的接运用法25-27 2.2.3 被动句中“他”的接运用法27-29 2.3 本章小结29-31 第三章 接应代词“他”习得的问卷调查31-42 3.1 调查的目的31 3.2 调查的对象及问卷发放31-32 3.3 问卷的设计32-34 3.4 调查结果34-38 3.5 略论讨论38-42 第四章 接应代词“他”习得的语料调查略论42-49 4.1 调查的目的42 4.2 调查的措施42 4.3 调查结果与略论42-49 4.3.1 接应代词“他”的使用情况及习得顺序探讨42-45 4.3.2 接应代词“他”的习得偏误略论45-49 第五章 接应代词“他”的教学建议49-52 5.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49-50 5.2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50-52 第六章 结语52-54 参考文献54-56 附录:调查问卷56-58 ,西班牙语论文,西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