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文采取对话形式。第一节:西方哲学的“语言性转向”的孕育过程。语言哲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Being与ontology的关系,ontology汉译的巨大困难(“本体论”或“存在论”、“是论”?),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主要区别,西方哲学里的内在的潜势是如何经历了3个阶段发展为略论哲学的:第一阶段,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阶段提出的典型问题是“什么东西存在着?”,或“那是什么?”,或“这是什么?”。第二阶段,即“认识论”阶段提出的典型问题是“我们知道什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才能知道一些事物的?”,“当我们宣称知道什么时,凭什么检验它的正当性?”。第三阶段,20世纪之初,哲学的语言性转向发生了,analyticphilosoph(y略论哲学)这个名称缘何而来,在语言性转向阶段并没提出新的问题,“只是以语言为手段重铸千年的哲学老题”,语言性转向的3个原因。第二节:对“以语言为手段”的误解。澄清了相关误解,指出“以语言为手段”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像弗雷格那样地对“晨星就是暮星”,像罗素那样地对“现任法国国王是秃头”那样的句子,在句法上反复略论出种种问题来(如全等问题、空名问题、存在问题,等等)。这便是搞略论哲学的原型。严格意义上的、并在略论哲学传统上操作的语言哲学,是与语言相关的,并首先是在哲学句法层次上展开的。第三节:学习西方语言哲学(西语哲)的中国学者的困难。3个难点:一个人的百科知识与西语哲之间存在着的差距,进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关注点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任何一个哲学命题,当它的概念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尚未明白时,它就是一座要征服的山;一个人的知识局限性也往往阻碍他接受语言哲学。第四节:从“略论哲学”到“语言哲学”。从时间上看,“略论哲学”标签在前,“语言哲学”标签在后;略论哲学是搞哲学的一种措施,一种潮流。我们认为,“philosophyoflanguage”(语言哲学)作为一个正式的标签,出现在上一个世纪的60年代。第五节:广义上的语言哲学。非略论哲学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是重要代表(通常称为哲学的欧陆传统)。其代表性的命题是:“语言是存在之居所”,“只有词语才使一物存在”,“任何一物的存在是栖居在词语之中的”,“词语缺失处,无物存在”(最后一个命题不是海氏的原话,但被他发展到极至)。与此相关的是,钱冠连认为,“词语缺失处,无人出场。人在世上的出场比物的出场更具有意义。只有人的出场才使物的出场成为可能。”MariaBagramian指出,“大多数学习语言哲学的西方学生,总是被要求对两大阵营(英美略论传统与欧陆传统)之中的一个献出他们的学术忠诚,并由此而相应地制定出他们的探讨题目。而从一个新鲜的视角来走向语言哲学的中国学生却可以更为乐意地弥合二者。”第六节:当今的中国学者应从西语哲中学习什么?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结论与学说,从中我们可以推知当初得出这些结论时所遵循的思路与措施。但是,这些结论没有一个是可以铁定的答案;其次,我们需要关注Being(“是”或者“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关注的是什么东西。下面这些广泛使用的关键词反映了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它们是:世界(theworld),现实或实在(reality),对象(object),实体(entity),事物(thing),“是”或存在(being/the Being,tobe),存在(existence,toexist)。第三,我们最需要从中学习的东西不是结论,而是智慧、探讨措施、锐利的眼光。另外,得到那些结论的思路、新的思想、灵感、反驳别人的措施、表述自己的技巧、一整套逻辑上的必要的与充分的条件,也是应该学习的东西。第七节是结论:哲学,包括语言哲学,仍然好好活着。哲学一如既往地保留了一个值得称道的习惯:埋葬了企图置它于死地的人。语言哲学作为一个潮流,它是终止了,但它的智慧却是常青的。
【关键词】:
The Pregnancy of "the Linguistic Turn" Baghramian (Maria Baghrami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peakers,their thoughts,and the world....Philosophers of languageare also concerned w ,西语论文范文,西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