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场"是德里达心目中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深刻揭露,构成了德里达解构理论基本支柱和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最重要创获之一。但文学活动却必然具备体验的在场性。那么,文学是解构理论的攻击目标吗?文学是不是"在场形而上学"的同谋和形而上学效应的强化者?这需要现代文学理论作出考量。解构的在场不同于文学的在场,后者不仅本身已是一种特殊的书写分延途径,而且以其能指的独特操作超越形而上学力量,而并未通向自我在场的幻觉。德里达以表音文字为基础防范"在场",却未及深入考察表意—表音文字对"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能力。作为这种文字典范的汉字具有不同于西语的同音字词众多、借形辨音的能指特征,这带给中国文学包容多元的优势。德里达在场理论由此反照出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深入发展的机遇。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解构的在场“在场”是德里达解构理论中不断出现的关键词。德里达把统治西方两千余年的形而上学命名为逻各斯中心主义--—一种强调语音特权的“在场形而上学”。它通过语音的无阻碍扩散,构筑起了一种“被听见—说话”的在场结构。这种在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它自以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专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