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纪念性景观比较初探[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能够使人回忆和传承历史的综合区域环境,其实质,就是希望被纪念的人或事件的精神价值能够永恒存在和传扬。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性景观艺术也就是一门追求永恒的艺术。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这门艺术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以全球的眼光,全面认识中西纪念性景观各自的传统、优势和特征,以便借鉴西方纪念性景观的长处,克服我们的不足,更好地推动中国纪念性景观事业的发展。 本文采取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科学措施,着重略论、研讨了中西纪念性景观在起源、目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上所存在的共同点,以及它们在设计理念、整体风格、要素处理、意境表达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性;并对这些共同点和异同所赖以产生的物质条件、人文背景、哲学土壤等,进行了初步略论、论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艺术,都是在相互参照、借鉴中发展的。该文从纪念目的、纪念形式、设计理念、要素处理、营造手法等方面,对中西纪念性景观相互借鉴、融合的过程及规律,作了初步探讨、研讨;指出这种借鉴、融合是中西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上述探讨,作者最后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当代纪念性景观与西方纪念性景观所存在的比较差距;认为,要尽快缩短这种差距,根本的是要解决好“正确继承发扬中国古典景观艺术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借鉴西方纪念性景观的先进理念和手段”、“正确处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等三个问题。这样,才能赋予中国纪念性景观艺术以时代的生命力,使其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 中西比较 中西纪念性景观 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6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7

引言7-9

1 绪论9-12

1.1 对于“中西纪念性景观”的界定9-11

1.1.1 “中西”的界定9

1.1.2 “纪念”的界定9

1.1.3 “景观”的界定9-10

1.1.4 “纪念性景观”的界定10-11

1.2 探讨措施11-12

2 中西纪念性景观的同一性12-33

2.1 起源的同一性12-14

2.1.1 人类原始形象艺术中的纪念性景观萌芽12-13

2.1.2 人类原始宗教艺术中的纪念性景观萌芽13-14

2.2 目的性上的同一性14-19

2.2.1 对神明的敬畏和依赖14-15

2.2.2 对帝王和“英雄”的崇拜15-16

2.2.3 对“历史”的记载16-19

2.3 构成要素上的同一性19-25

2.3.1 把握、处理人文要素的同一性19-21

2.3.1.1 基地的选择19-20

2.3.1.2 文脉的延续20-21

2.3.2 把握、处理物质要素的同一性21-25

2.3.2.1 地形21-22

2.3.2.2 水22-23

2.3.2.3 植物23-24

2.3.2.4 色彩24-25

2.4 空间结构上的同一性25-28

2.4.1 道路25-26

2.4.2 边界26-27

2.4.3 节点27

2.4.4 标志27-28

2.5 空间形态上的同一性28-33

2.5.1 空间基本形态28-29

2.5.1.1 正方形28-29

2.5.1.2 三角形29

2.5.1.3 圆形29

2.5.2 尺度、比例、向度29-33

2.5.2.1 尺度30

2.5.2.2 比例30-31

2.5.2.3 向度31-33

3 中西纪念性景观的异同性33-42

3.1 起源和目的性上的异同33-34

3.2 设计理念、整体风格上的异同34-35

3.3 形成纪念性效果方面的异同35-36

3.4 景观要素处理上的异同36-37

3.5 空间结构的异同37

3.6 表达景观意境的异同37-39

3.7 陵墓景观的异同39-42

4 相互借鉴、融合是中西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42-51

4.1 纪念目的变化上的殊途同归42-43

4.2 纪念形式发展上的不谋而合43-44

4.3 设计理念和整体风格上的相互融合44-47

4.4 景观要素上的互通有无47-48

4.5 营造手法上的相互借鉴48-51

5 结论-中国当代纪念性景观与西方的比较差距及对策51-56

5.1 正确认识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景观艺术的优良传统53-54

5.2 正确认识和借鉴西方纪念性景观的优秀理念和手法54

5.3 正确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西语论文范文,赋予中国纪念性景观艺术以时代的生命力54-56

西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