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中国近代大学形成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学领域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很多,之所以选择中国近代大学作为探讨对象,研讨中国近代大学形成历程,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形成,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它不仅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全新局面,而且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恰逢中国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时期。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已无法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和连续性,而明显表现出对时代的依附性和同步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国近代大学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正轨,但却很难彻底摆脱旧教育传统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会自觉地借鉴西方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试图尽快实现中国大学的近现代化转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极大冲击了我国传统教育制度,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及其教育也不再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自然延伸和发展,而是以中西文化冲突为背景,在西学东渐的时势下“自觉不自愿的”进行变革的历史产物。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梳理和考究,以中西文化冲突为视角来探讨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揭示我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以及当下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从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近代大学形成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面对西方的船坚利炮,近代中国落后的现实促使人们着手探析救国之道。从最初的技术救国到后来的教育救国,体现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不足的渐进自觉和对大学教育意义呈现的逐步认知。此外,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教育正面临着道德教化的时代困境,而与此同时西方大学优越的教育理念却开始被国人熟识和接纳。因此,中国近代大学在产生之前首先面临的是人们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构。但中国近代大学作为一种组织,终归要与外部发生关联,所以通过对政府与大学关系、不同类型大学的行政管理以及具体到大学内部教学管理机制的略论和研讨,最终框定和构建起了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至此,中国近代大学在形式上已基本形成,而就内容上来看,则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的形成来看,近代大学教师群体存在于近代大学场域内,它的产生和发展浸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因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师群体的来源构成新旧杂糅,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教师身份由模糊到明确,教师职业伦理观逐步形成;教师知识结构从单一到多元,系统的现代知识逐渐内聚;教师职业技能由传统、单调转向灵活、趋新。通过对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的剖析,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群体在特定时期呈现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规律性。从中国近代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发展到近代开始出现危机,此时西方大学先进课程理念又逐渐被引入中国,面对中西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中国近代大学课程观亟待重新建构,当新的课程观形成以后,中国近代大学的课程设计便开始从抽象理念转向具体实践。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再到民国初期,不同时期的课程设置勾勒出中国近代大学课程演进的历史发展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近代大学课程的结构、类型、课程培养目标等都相应发生了变革,形成了具有诸多近现代特征的新课程体系。从中国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形成来看,近代大学学生作为活动于中国近代大学场域内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来源构成一般受近代不同类型大学的作用和限制。如最初的国立大学学生多为旧式官僚子弟或具有功名头衔的低级官员,后来扩大受教育对象而涵盖平民子弟;早期的教会大学学生则多为社会底层贫苦家庭子弟或孤弱儿童,后来随着教会大学被视为“贵族学校”而逐渐受到富人家庭的青睐;民国后出现的私立大学,其学生来源已大多通过制度招生来选拔,且灵活多变。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现代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国家责任、民主自由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身教育主体意识的强化。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上则表现为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守旧转向现代趋新,以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 中西文化冲突 教师群体 课程设置 学生群体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49.29
【目录】:

摘要3-5

Abstract5-10

导论10-21

(一)选题缘由10-11

1.缘何选择中国近代大学10

2.缘何选择中西文化冲突为探讨视角10-11

(二)探讨意义11-12

1.理论意义11

2.现实意义11-12

(三)国内外探讨近况12-18

1.中国近代大学的相关探讨12-15

2.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探讨15-17

3.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对中国近代大学的相关探讨17-18

(四)探讨措施与框架18-19

1.探讨措施18

2.探讨框架18-19

(五)概念界定19-21

1.中国近代大学19-20

2.中西文化冲突20-21

一、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21-30

(一)中西文化冲突中近代大学需求的催生:从技术救国到教育救国21-23

1.中西文化冲突:中国落后现实的文化意识21-22

2.自我图存的思想与行动:救国道路的艰辛探究22-23

3.教育救国与大学意义的呈现:新民与新学23

(二)近代大学教育观念的重构:道德教化与理性教育的冲突与整合23-26

1.中国传统教育遭受冲击:道德教化的时代困境23-24

2.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优越性:中国的认知与认同24-25

3.近代大学教育观念的形成:新道德与理性教育的融合25-26

(三)近代大学体制的形成:一个基本制度架构的共识26-30

1.宏观管理体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框定26-27

2.大学行政管理体制:三种不同类型大学的区分27-29

3.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过程的管理机制29-30

二、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的形成30-37

(一)近代大学教师群体来源构成:新旧杂糅30-31

(二)近代大学教师伦理观的形成:职业承认31-34

1.大学教师群体自身内部承认:忠诚31-32

2.不同职业主体间的承认:尊重32-33

3.大学教师职业的社会重视承认:价值33-34

(三)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知识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34-36

(四)近代大学教师职业技能:由传统到趋新36-37

三、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近代大学的课程设置37-47

(一)近代大学课程观的重构37-41

1.中国传统教育的课程及其危机38-39

2.西方大学课程及其分科理念39-40

3.中国近代大学课程观的形成40-41

(二)近代大学课程设置演进41-45

1.洋务运动时期的课程设置(19世纪 60-90年代)41-42

2.清末时期的课程设置(1895-1910)42-44

3.民国时期的课程设置(1912-1927)44-45

(三)近代大学课程变革特征略论45-47

1.课程结构和类型的变化45-46

2.课程培养目标的变革46-47

四、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形成47-53

(一)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来源构成47-49

(二)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现代特征略论49-51

1.学生的国家责任、民主自由意识49-50

2.学生教育主体意识50-51

(三)近代大学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51-53

1.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守旧转向现代趋新51-52

2.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52-53

五、结语53-55

参考文献55-57

在校期间论文57-58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