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是中国第一部儒家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论语》的翻译探讨由来已久。近年来,西班牙语论文,有关《论语》的文章、专著、论文层出不穷,西语专业论文,探讨的角度也各有不同,然而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进行探讨的论文,少之又少。本文不揣浅陋,拟从这一角度,历时性地对《论语》的英译进行探讨,归纳出每个历史阶段下《论语》译本的特点,并对《论语》的外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本文由6个章节组成。第1章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探讨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探讨近况以及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做了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篇章结构。第2章略论了明末清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特点,并对这一时期《论语》译本的概况和特点进行了探讨。第3章对近现代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且分别研讨了近现代西方译者和海内外华侨的译本。第4章通过对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略论探讨,指出当代中西方译者《论语》译本的特色。第5章主要提出了有关《论语》英译的一些思考,包括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中国译者的地位和使命三方面。第6章为结语部分,指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历史阶段下,《论语》的英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论语》时应该站在文化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异同,以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中国译者,尤其是接受过东西方文化教育的华人译者,应当勇于承担起中国典籍外译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 《论语》 文化特色
摘要5-6 Abstract6-10 第1章 绪论10-18 1.1 探讨目的与意义10 1.2 《论语》英译探讨的近况10-14 1.2.1 国内《论语》英译探讨的近况10-12 1.2.2 国外《论语》英译探讨的近况12-13 1.2.3 《论语》英译探讨的不足13-14 1.3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4-16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16-18 第2章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下的《论语》翻译18-23 2.1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18-20 2.1.1 明末清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18-19 2.1.2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19-20 2.2 “文化适应”策略下的《论语》翻译20-23 2.2.1 耶稣会“文化适应”策略20-21 2.2.2 早期耶稣会士的《论语》翻译21-23 第3章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下的《论语》英译23-37 3.1 近现代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23-25 3.1.1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3-25 3.1.2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25 3.2 近现代西方学者的《论语》英译25-31 3.2.1 浓厚的宗教色彩25-27 3.2.2 明显的东方主义倾向27-28 3.2.3 理雅各的《论语》译本28-29 3.2.4 阿瑟韦利的《论语》译本29-31 3.3 近现代海内外华人的《论语》英译31-37 3.3.1 纠正文化中的失衡现象31-32 3.3.2 文化保守主义倾向32 3.3.3 受西方文化作用较深32-33 3.3.4 辜鸿铭--推介真正的中国文化33-35 3.3.5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35-37 第4章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下的《论语》英译37-49 4.1 当代的中西文化交流37-38 4.1.1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37-38 4.1.2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38 4.2 当代西方学者的《论语》英译38-44 4.2.1 意识到儒学的现实意义38-39 4.2.2 从操控利用到理解尊重39-40 4.2.3 埃兹拉庞德--“翻译即是再创造”40-42 4.2.4 安乐哲--关注中西文化的异同42-44 4.3 当代中国译者的《论语》英译44-49 4.3.1 忠实地传达中国文化44-45 4.3.2 刘殿爵的《论语》译本45-47 4.3.3 许渊冲的《论语》译本47-49 第5章 中西文化交流视角下《论语》英译的思考49-54 5.1 保留中国文化特色49-50 5.2 适当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50-51 5.3 提高中国译者的地位51-54 第6章 结语54-57 6.1 《论语》英译探讨的发现54-55 6.2 本探讨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探讨的建议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