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拟就礼貌与合作准则在中西跨文化语用领域的使用进行略论,从文化角度对比中西礼貌的用法和合作模式,阐述文化异同对语言的巨大作用,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了解中西方社会礼貌与合作准则的文化异同,无疑会增强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帮助英语学习者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西语用准则 异同文化表现 一、引言 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在他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把文化称为“心灵的程序”和“心灵的软件”。他认为,文化之于人犹如程序之于计算机。计算机的运行依靠软件,程序怎样写,计算机就怎样写。文化就像事先写好的程序一样,决定人的行动。人若想脱离自己的文化而行动,就像计算机不按软件运行一样困难。Kluckhohn和Kelly更简明地指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准则,既包含显性准则又包括隐形准则;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在语用学中,Grice提出的合作准则(CP)和Leech的礼貌准则(PP)是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合作准则与礼貌准则是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遵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则。在日常会话中,礼貌准则往往与合作准则相互联系、交叉使用。 二、语用学知识 Leech指出:“语用学是探讨如何在言语情景中获得意义的学问。”语用学的探讨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探讨说话人的意义,即说话人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表达特定意图;另一个是探讨听话人的意义,即听话人如何对说话人发出的话语从字面到语境涵义进行理解。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某些异同反映在语言上,看上去对应的汉语词和英语词容易引起误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交际模式,例如问候、告别、称谓、称赞他人和接受称赞、隐私、禁忌、提出请求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言语情景并正确顺应交际双方的文化语境,关于能否达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与交际 文化不仅是交流的内容、传递的信息、学习的知识,作用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也应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成、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文化作用着交际,交际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Smith所说,“来自不同名族和国家的人的语言不同,交际模式不同;交际模式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体现。……交际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关于文化与交际这一关系的认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合作准则 1.定义 “合作准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的。他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准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2.原则 合作意味之遵守某些隐性的会话原则,即, A.量的原则: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质的原则: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原则:说话要有关联。 D.方式原则:说话要清楚、明了。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 d)井井有条。 这四条原则中的前三条与人们在交谈时“说什么”这个问题有关,第四条则与“怎么说”这个问题有关。简而言之,合作准则便是要求每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3.语言交际上的异同 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总是遵守合作准则、相互配合的,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话语能为对方所理解,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作用或某种现实需要(如出于礼貌),人们有时会违反合作准则。中西方的差别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合作准则的取舍会有很大异同。请看下例: 情景:一次英语课上,英语教师表扬一名中国学生。 教师:“你的英语说得非常流利。” 学生:“哪里,哪里,我还差得远呢!” 以上是中国人接受表扬时典型的回答方式。但是这名学生的回答却让一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师非常沮丧。他们之间的跨文化的接触以失败结束。原因何在?我们知道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中国人常常会采取自我否定的方式,或表现得不露声色。中国人反对过于张扬个性,主张内敛、谦和。这一做法恰恰违反了质的原则。而西方重个性发展,接受恭维与赞扬,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所以在听到学生流利的英语表达后,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质的原则,从而对学生大方赞赏,并希望学生能愉快地接受,但是学生却没有和教师遵循同样的原则,学生的自我否定暗示了他不同意老师的判断。 4.非语言交际上的异同 正如Levinson在讲述Grice观点中提到,“这些会话原则仅仅描述会话中通常发生的情况,而决不是什么人类行为道德原则”。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行为上,人们对合作准则的取舍也存在很大异同。例如:一位美国人邀请他的中国朋友下午5点去他家共进晚餐,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晚来了半小时,这一行为却让美国人难以接受。究其原由,我们可以从中美不同的时间观来寻找答案。美国奉行的是单向计时制和量的准则,在这种文化中,人们以线性的方式做事,即常常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强调日程和计划,做任何事情都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安排的时间结束,无论是否完成须马上停止,不能作用下一项安排。而在奉行多向计时制的中国,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趋向于在同一时间内做几件事。认为个人的参与和交易的完成比时间表更重要。不太重视预约,约好了时间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到时不来。这位中国人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准时赴约,这一做法违法了量的原则。 对于中西方行为上的异同,再举一例: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请客吃饭也是重在饭菜本身:数量多,价格贵,营养价值高,烹饪精致,则表明主人非常好客,反之不然。桌上的饭菜剩得越多,说明主人越是热情好客,能让客人酒足饭饱,满意而归。这一行为同样违法了量的原则。 五、礼貌准则 1.定义 Grice提出了合作准则,以及人们不遵守合作准则而产生会话隐涵,但他并没有指出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准则。Leech在后来的探讨中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准则,认为礼貌是用来显示尊重他人在公开场合下自我形象的途径。 2.原则 礼貌准则可以看作是合作准则的补充,Leech的礼貌准则分为六大原则,即, A.策略原则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B.宽宏原则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己受损最大。 C.赞扬原则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D.谦虚原则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E.求同原则 a)尽力缩小自身于他人间的分歧; b)尽力夸大自身于他人间的一致。 F.同情原则 a)尽量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b)尽量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以上各项的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此外,策略与慷慨原则、赞扬与谦逊原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讲应如何对待别人,后者讲应如何对待自己。求同原则讲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相异的看法,同情原则强调注意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 3.语言交际上的异同 礼貌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礼貌准则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原则,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存在异同,因而对礼貌就有不同的礼貌衡量原则及表达方式,对礼貌准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出迥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虚原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赞扬原则。谦虚原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作用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如果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虚原则,但却会作用交际的顺利进行。 4.非语言交际上的异同 由于不同的文化根源,在日常行为方式上,中西方对礼貌准则也有不同的理解。请看下例:在王平的生日宴会上,她的一位美国朋友Mary送给她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王平开心地接受了礼物,然后把礼物放到了一边,并表现出对礼物的喜爱,这让Mary很困惑。原因何在?我们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汉文化推崇“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从而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力求和谐一致,尊敬对方的“面子”和身份。但英美文化的赞扬原则和求同原则体现了有话直说的文化观念。王平没有打开礼物,却对其大方赞赏,这让Mary误认为她对礼物不满意或不重视,只是说些不真实的好听话。Mary所期望的是王平能当面打开礼物,再对礼物看法。 六、结语 人类语言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而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及交际的参与者等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合作准则和礼貌准则都不是什么伦理方面的道德规范,它们只不过是解释会话含义的工具。合作准则和礼貌准则的建立是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但从两者的理论概念上看又各有其侧重点;合作准则旨在使谈话内容浅显易懂;礼貌准则则旨在使谈话方式更易于让人接受。合作准则尽量使人们以最简捷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而礼貌准则注重于排除交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礼貌准则的最初形成目的旨在完备合作准则,所以两者存在互补关系。但是随着此两种准则在语言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很多场合的对话中我们为了遵守其中一准则而不得不刻意违反另一准则。从这种现象上看,两个准则之间也是相互对立的。无论是对立也好,互补也好,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为了顺利地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了解各语用准则的内容、功能、其局限性,以及不同文化里对各语用准则的不同理解,学会灵活采用相对应的语用策略,有助于在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 and J.L.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Vol.,1975:41-58. [2]Hall,E.T.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16.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82. [4]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0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探讨,1992,(4):10-17. [6]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2002:166-176. [7]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A].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探讨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24-633. ,西语论文网站,西语论文 |